他的艺术最可贵的特征不在于丰富的形式,而在于不断积淀的专注而单纯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真实使他的艺术富有纯正的品质。由此可以让人相信,艺术追求的无边无岸不会削弱他的表现力度,反之,会引导他朝向精神的深度空间。
序
自古以来,艺术与哲学便是好友,在文学作品中,人们用抽象的语言来触碰、描述、揭示存在,在绘画作品中,人们用形象的线条、色彩来描绘存在,而这种存在上升、凝结到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哲学的领地。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哲学意味,从文艺复兴起,哲学和绘画的“纠缠不休”变得更加明显,开始呈现视野融合的趋势,以至于来到后现代,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或者说艺术对哲学的倾慕达到了顶峰,艺术与哲学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真善美不是存在于认知的对象中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心里。美术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更是艺术家的情感及其本身的反映。正如叔本华用唯意志论来挑战黑格尔的理性大厦一样。
艺术反映现实,却又创造第二自然。徐浡君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摄入自然形象,广泛的收集素材,然后离开群众独处思考,去粗取精,最后创造最精粹的。他不满足于单纯的关注光与影,而是强调抒发自己的强烈情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将对于生命的所有强烈情感都投射在作品中,意志和欲望如花一般在他的画布上盛放,带给人们无尽的审美震撼。他的一枝“花”,似花非花,非花又是花,那种悠然在自然景象内外的恣意,既非对旁观对象的真实临摹,又非图案式的所谓装饰变形,散发着神秘气息。
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都是一种类似孤独症患者的自我撕扯,他不断地建构、又不断地解构自身。从沉静的塑造到意象式的表现,从概括的造型到展开的抽象形式,徐浡君的创作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但他的艺术最可贵的特征不在于丰富的形式,而在于不断积淀的专注而单纯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真实使他的艺术富有纯正的品质。由此可以让人相信,艺术追求的无边无岸不会削弱他的表现力度,反之,会引导他朝向精神的深度空间。
油画、版画、摄影是徐浡君的人生三部曲。徐浡君以油画写生最为擅长,其作品分为风景、花卉、蝶恋系列以及迷惑系列。从前的他从热衷于到户外写生创作,追寻那些瞬息万变的光影以及时间在画面中的颤动感,巍峨的喜马拉雅、壮美的滇西高原、落日的湄公河畔、宁静的富民山村等等都记录在他的画幅中。他将自然的风景进行主体化、精神化,形成了“人化自然”,原有的物象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均被“异化”,这种“异形”和“异色”就是改变自然风景的原初特征,充分打上艺术家的主观印记,笔触放松、肌理粗犷、色彩斑斓,给人以悠远的想象空间和浓郁的视觉冲击。“有人认为写生是很浪漫的事情,其实不然,非常痛苦。”徐浡君说,想要画出一幅有创造性的写生作品,并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需要思考和创作“变法”。只有进行创造性的给予,才能让画作成为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作品。
对徐浡君来说,绘画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将多年来的人生积累倾注于绘画,轻松自然地诉说,将流动的天与地,人与物,以及连绵不断的生活,极任性地静止在自己的画布上,这也是在收获人生”。
最近,徐浡君却喜欢沉静下来在画室里边经营画面,制光布影。以印象派的画家为例子,他是从凡·高过渡到了雷诺阿的创作方式。
徐浡君最引以为傲的《蝶恋》系列就是在画室里完成的,目前已40多幅,预计整个系列完成100幅。徐浡君的《蝶恋》系列已经画过茶花、美人蕉、向日葵等花种,但说起这开头的第一朵花,他至今没有去弄清楚它是什么花。他清楚自己追求的不再是画面的内容,这似乎可以用他另一幅画的名称——《与花无关》来解释。徐浡君将原初的花卉形态、特点予以变形、易色,笔下的花卉都成为人格的写照与精神的化身,这种主体化与精神化在最大程度上释放人的灵魂,解放人的思想,真正达到“无法而法”的自由艺术境界,《蝶恋》系列的不同花朵边都有蝴蝶围绕,贯穿主题,后现代的绘画手法让《蝶恋》不只是写实之作。“我很少去看画册看书,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不想被潜意识的模仿思想所束缚。”徐浡君认为只有经过画家思考,表现画家思想的绘画才是艺术品,否则不过是绘画作品而已。
王贺东用一个“魅”字来形容蝶恋花的意境。他认为,《蝶恋》系列作品,画面感很强,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的前景是色彩绚丽的锦簇繁花,细看便会发现一只纤小灵动的蝴蝶轻盈地附着在花团的一隅,背景斑斓虚幻犹如梦境。在王贺东看来,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如果没有很强的把控能力、艺术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积淀,就会很容易陷入空灵、媚俗,从而成为平庸之作,“而徐浡君的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感觉却是魅而不妖,犹如那灵动世界的繁华魅影。透过清爽漂亮颇具魅力的画面背后,可以看到更深层的文化底蕴。”
林善文认为,与过去的写生相比,徐浡君进入到了主题创作的追求中,“绘画表达思想而并非取悦于人的眼睛’在蝶恋系列作品中表现得更加强烈。”林善文的解释是,“同样的花卉题材,与过去写生时强调笔触感不同,他的创作尽管依赖照片,依赖自然,但他给予了自己更多经营画面的时间:他只从照片——‘自然’中提取有利的元素,与过去更加尊重‘当时’和‘当地’的真实性不同。这并不是说他放弃了时间和真实性,而是他从过去的经验出发,加入了更多的理性创作思维,花不再是看见之花,而是生命之花,是‘寂寞’是‘爱恋’。”
近几年,徐浡君以理念先行作为创作方法、“后现代”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的颇具实验性的一系列作品,它们联合构筑起了一个属于浡君自己的绘画图式,这种尝试不免令人欣慰,亦会使观者从作品中领略到这鲜明的艺术魅力。
徐浡君的“后意念”系列作品尤为称道,首先,它们无一例外地让人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内藏的未知性,虚拟中隐含着真实,真相中躲避着虚构,亦真亦假,就如生活本身。他以一种狼的方式独自行走在荒原上,远离艺术世界的浮华喧闹,期待能够突破“正统”的围城,得以在表达方式上获得新生。线条与光影在他狡狯的画笔下似乎沉睡不起,但你又觉得他从未让它们休眠过。受后现代主义“反客观”表达的观念影响,他更多强调的是自我艺术语境的创造,但又从未与他自身的文化归属相分离。
“后意念”系列的深意以迥异的语境,打破“语图关系”,从而获得宽广的指代。他表达的是一种大拙为美、大美为真的艺术理念。他对所有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带着忧患,带着反思,或抽象,或荒诞,他没有直面,但他的画笔同样有力而大美,有极强的存在感。具备这样一种自觉的自我存在感,我以为甚为重要。画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大众”的艺术观,“群体人”无孔不入,很多人都在相互模仿,不是模仿市场,就是在模仿他人,就是从来不去“模仿自己”,“表达”自己。
黄丹麾认为,徐浡君的作品属于典型的后现代风格,“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它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它将语词引入画面,质疑事物的指代与事物本身的关联。《与花无关》虽然画面上画了一束鲜花,但题目却是‘与花无关’,其深层用意在于创作出一幅与传统题材语境迥异的作品,它在呼应传统、观照未来之间,不求穷尽艺术史对‘词图关系’探索的全部方向,但求获得一个宽广且扎实的视角。”
再比如《后意念3号》,“从表面上看也是画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瓶花,但是如果作深度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幅作品完全是后现代语境之下后意念的产物,此刻的瓶花已不是客观、自然与原初意义上的物象,而是主体意念的物化和人的本质精神力量的对象化,这种‘人化的自然’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物欲的膨胀以及人与自然的疏离,试图以此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明显的后生态主义文化理念。”
“迷惑”系列作品亦是如此。“他的迷惑系列以浓艳的色彩切割多重空间,抽象的物象与人体变形表现出都市的怪诞、人的无奈、异化以及对社会的反叛。人在复杂多向、充满各种诱惑的都市空间中无所适从、失去了方向感,从而产生迷惑感……”
黄丹麾认为,徐浡君舍弃了中国本土化和自身所处的地域特色的表达形式,而更多地表达对艺术自主性、个体性和独立性的捍卫,以艺术的多元发展为自身文化的追求和反思,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表现主义谱系又不同于中国文人写意画的个性艺术审美图式,“这的确不同凡响。”
作为一个喜欢探索的人,徐浡君在美学思想的架构上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改造。画作中不难看出改造的痕迹,但同时又不失他对色彩中天然的东西的描绘,那些与生俱来的的东西以及他对色彩的感性认知的深入。色彩是靠对比的,试想,天空是无比蔚蓝的,那样的蓝摆在你面前,跟调色盘上的蓝一对比,天空也就显得黯淡了。他指引我们去观看最深层次的艺术,他的世界里,每一次的观看,都能成为一幅画作。
当下,徐浡君已有千余幅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2012年,他有近10件作品被印度国家博物馆、印度国家图书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尼泊尔国家博物馆、深圳市政府等收藏。观看他的作品,观者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一种优美、安静、自足自在的感觉。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常常被炫耀的玩世、政治、愤怒、讽刺、丑陋,在徐浡君这里没有位置,他什么都不炫耀。但他并不是刻意地不炫耀,他的作品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对人生的真情领悟。
每一种艺术门类所表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绘画世界里,他秉持着无为的态度,他所谓的无为,便是遵从自心,不带着太多的目的性去画画。绘画更像心曲,缓缓流出。在节奏空前加快,艺术也被迫“速食”的时代大背景中,一位艺术家使艺术品既能诉说其灵魂,又能承载商业社会的现实需求,的确是其实力的展示。他画着我们身边稀松平常的事物,却真挚地表达着他的艺术状态和艺术语言,我们能看到他的自由不羁,更能看到他的细腻情愫。他说他会一直画下去,画到头发胡子都花白了还要继续。或许,他一直都在奔向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把生活过的更加艺术,而他的艺术是一枝“花”,开遍了全世界。
天然的东西的描绘,那些与生俱来的的东西以及他对色彩的感性认知的深入。色彩是靠对比的,试想,天空是无比蔚蓝的,那样的蓝摆在你面前,跟调色盘上的蓝一对比,天空也就显得黯淡了。他指引我们去观看最深层次的艺术,他的世界里,每一次的观看,都能成为一幅画作。
当下,徐浡君已有千余幅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2012年,他有近10件作品被印度国家博物馆、印度国家图书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尼泊尔国家博物馆、深圳市政府等收藏。观看他的作品,观者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一种优美、安静、自足自在的感觉。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常常被炫耀的玩世、政治、愤怒、讽刺、丑陋,在徐浡君这里没有位置,他什么都不炫耀。但他并不是刻意地不炫耀,他的作品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对人生的真情领悟。
每一种艺术门类所表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绘画世界里,他秉持着无为的态度,他所谓的无为,便是遵从自心,不带着太多的目的性去画画。绘画更像心曲,缓缓流出。在节奏空前加快,艺术也被迫“速食”的时代大背景中,一位艺术家使艺术品既能诉说其灵魂,又能承载商业社会的现实需求,的确是其实力的展示。他画着我们身边稀松平常的事物,却真挚地表达着他的艺术状态和艺术语言,我们能看到他的自由不羁,更能看到他的细腻情愫。他说他会一直画下去,画到头发胡子都花白了还要继续。或许,他一直都在奔向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把生活过的更加艺术,而他的艺术是一枝“花”,开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