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
11月12日是百家湖美术馆开馆日,有很多观众可能好奇为什么选这一天开馆,而不是中国人比较青睐的8字头。其实,这一天也是罗丹的生日。本次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带来的“向大师致敬Ⅲ”只有一件作品,但是我们相信,这件作品足以打动你的心!
向大师致敬
此次展出的的正是罗丹的《思想者》。据了解,《思想者》一共有5具石膏模子,前面4具已浇铸出了21尊《思想者》,现分布在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丹麦、瑞典等国家。第5具模子根据法国方面1981年的法令要求,限量制作25件,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监制,本次展览的这件《思想者》原作是第24件,重达573公斤。
回顾前两届的国际大师艺术展,每一届展览都引发万人空巷的效应,获得广泛关注。
2014年,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向大师致敬——世界艺术大师展”,展出了毕加索油画《戴绿帽子的女人》、毕加索钢笔墨水画《戴帽子的男人》、毕加索素描《吉他和半身像》、毕加索雕塑《男人头像》、毕加索瓷盘画《摸鱼的手》、雷诺阿油画《玫瑰花》和《静物》、莫奈油画《朗香教堂的朝拜之旅》、夏加尔油画《马戏团》、毕沙罗油画《巴黎艺术桥》、杜菲水粉画《夜幕中迁徙的燕子》、罗丹雕塑《跪着的女农牧神》、马蒂斯油画《河面》、高更油画《树下两只牛》等。大师作品集体亮相,万人排队争相观展,最高单日观众人次高达6万人次,成为世界媒体聚焦的“美术事件”。
2015年,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向大师致敬Ⅱ——国际艺术大师展”展出了21位艺术大师共计50件原作,包括:立体主义毕加索、印象主义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后印象主义梵高、高更,野兽派马蒂斯、巴黎画派夏加尔、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等占据西方现代艺术史重要地位的艺术大师的原作,分为毕加索、雕塑、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五个专题,为观众创造近距离欣赏大师经典艺术佳作的机会。展期10天内观展人数超21万人,日均流量2万人,大师展门票一度“一票难求”。
本次“向大师致敬Ⅲ”系列的《思想者》作品前的人群更是络绎不绝,观众争相排队与之合影,留下宝贵纪念。
思想者 与 地狱之门
《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雕像,该模型在罗丹的指导下有多个雕塑,最主要的雕像为青铜,底座为大理石材料,尺寸为180x98x145厘米,现藏于巴黎博物馆。1880年制作石膏模型为68.5x40x50厘米,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着拳头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1880年,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即将动工,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它的青铜大门做装饰性的雕刻。这时,罗丹想到了雕塑家吉贝尔蒂于为意大利佛罗伦萨洗礼堂北门创作的青铜浮雕“天国之门”。受此启发,罗丹决定以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一件表现人间地狱的雕塑。这就是后来的《地狱之门》。
在接受这项任务以后,法国政府出资为罗丹建立了一个工作室,而罗丹自己也有两处工作室。为了能够同时进行不同作品的创作,他在三处工作室之间来回奔波,每天工作达十六七个小时,有时甚至是二十四个小时。尽管如此,从1880年开始,直到1917年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他花了27年的时间也没能很好地完成这件作品。
《思想者》最初是为《地狱之门》一件庞大的雕塑构图所作的小稿,居于《地狱之门》的中心位置。题材取自于但丁《神曲》的《地狱篇》。在《地狱篇》里,并没有关于“思想者”,的描写,只有地狱罪行裁判者的形象。历来,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把这裁判者描绘成可怖的、权力无比的巨人。罗丹却赋予这形象以新的内容,把他雕刻成严肃和深沉思索问题的劳动者。这个劳动者有粗壮的体魄,但是他的力量却被桎梏着、束缚着。似乎在他的思考中凝聚着对自己,对人类命运忧虑和关注的心情。罗丹的《地狱之门》未能最后完成,他的许多小稿却发展成为独立的构图,《思想者》也被罗丹做成等人大小的雕刻,并铸成铜像。
被安放在《地狱之门》的顶上的《思想者》是这尊群雕的统帅,他不但是这个“万恶的世界”的目击者,也是一个清醒而又痛苦的思想者。最初,这尊雕像的名字并不叫《思想者》,罗丹给它命名为《诗人》,象征着但丁对于“人间地狱”中种种罪恶的思考。后来,这尊雕塑从《地狱之门》中独立了出来,参加一次展出,罗丹重新给它命名为《思想者一诗人》。就这样,《思想者》这个名字很快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