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星空——新安画派与“黄山风”

穿越历史的星空——新安画派与“黄山风”

穿越历史的星空——新安画派与“黄山风”

日期:2017-08-14 18:02:50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穿越历史的星空——新安画派与“黄山风”

文/刘云鹤

    上世纪90年代末由安徽省书画院院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涛等人为首策划的“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在全国和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术界和学术界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被认为是继“新安画派”之后,“黄山风”是安徽画坛擎起的一面旗帜。它代表了安徽国画界的创作指向和最好水平,被认为最有可能形成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国画新流派。面对众多的赞誉之声,本文试图将“新安画派”与“黄山风”进行比较,以期寻绎出“黄山风”在传承“新安画派”的血脉上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

一   关于新安画派

    中国画发展到明清之际,文人画可谓盛极一时,大多数文人画家的著作相继问世,以及对文人画的推崇备至。文人画几乎在画坛上压倒一切,发展势头迅猛,。同时,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却遇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尽管都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但一种主张“摹古”,一种主张“创新”,不断的争斗,也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守旧”与“创新”。
    “守旧”的一派,被认为所谓的“正传派”有娄东、虞山,以“四王”为代表(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他们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要求做到与“古人同鼻孔出气”。
    “创新”的一派,则强调创作自由和个性的解放,主张“我写我心”、“陶冶乎我”,提出“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不受古人之约束,而自辟蹊径,以“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我之腹肠”(石涛语)的创作理念来高扬自己的创作思想,一扫“摹古”之风。这期间代表画家有僧弘仁(渐江)、髡残(石溪),八大山人(朱耷),清湘大涤子(石涛)等所谓“四僧”。其中以石涛、弘仁最为突出。稍后有金农,郑燮,罗聘等所谓“扬州八怪”。这种绘画观的不同,也就自然而然地促使了绘画流派的形成。显然,“新安画派”是在以渐江(弘仁)等人为首的“创新”派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它聚会了不独在思想志趣较为相投的,就连生活习性和居住地也相近的一批画家,他们“经常用恬淡的笔墨画出没有人烟的山水,借以表达他们那种不与流俗的情怀,以及他们对永恒的自然景物,以及不灭的文化传统的执着”(《黄山特展目录导论》高居翰)。他们为“新安画派”的形成、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新安画派”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其影响历四百多年而不衰,不仅是他们艺术水平和创作思想,而且是权威大师级人物的人格魅力所致,弘仁作为“新发画派”的领军人物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弘仁(1610-1664)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大齐,又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有志抗清,曾离歙去闽,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其绘画从宋元入手,尤崇倪云林之画法。“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充分表露他对倪云林的崇拜。关于对渐江的绘画历来多有评价和论述:“画宗元四家,爱用鼠足小点,攒取峦头峰顶者,此特与世异耳”。 (《书画所见录》谢堃)又“欲辨渐江画,须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归石轩画谈》杨翰)“仿倪迂,而笔墨繁焰,兼具大痴苍厚,为精绝之作。笔意会萃元季诸家,非仅学云林者也”。(瓯钵罗室书画过目录考)李玉棻),说明渐江在绘画取法上是博采众长的,不株守,不泥古,敢于创新,为我所用。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古画微》中作了具体概括。他说:“新安渐江僧画法,初师宋人,为僧后,常居黄山,齐云,山水师云林。王渔洋谓: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画多层峦陡壑,伟峻沉厚;非若世之疏林枯树,自谓高士者比,以北宋风骨,蔚元人气韵。清逸萧散,在方方壶,唐子华之间。当时士大夫以渐江画比云林,至以有无定清俗。既而游庐山归,即怛化。论者言其诗画俱得清灵之气,系从静悟中来。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称“新安四家”。在这里黄宾虹除了将渐江的艺术承传和风格标举之外,也将新安画家其他主要人物推到了前台。实质上,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即为”新安画派”的主流人物。其中查士标,初学倪云林后受董其昌影响,用墨清快,人称“逸品”。还有当时的汪家珍,郑呅、程邃,程义等均为歙县人,与弘仁齐名,像程义的写意山水,风格别创;垢道人程邃擅以渴笔为之,得“乾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此外,程邃还工诗,精篆刻,都为“新安画派”一时之高手,同时,受“新安画派”影响的还有石涛,梅清等,近代黄宾虹则直承衣钵,嘉惠多多,可谓“新安画派”最后的举旗人。
    新安古属徽州,处万山之中,水美山奇,淑秀宜人,又居黄山脚下,古来文人学士及宦游而至者,皆不忍离去。“新安画派”作为“徽派”文化或“徽学”的一种,是“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重视对”新安画派”的梳理,研究与探讨,对深入研究“徽派”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   关于“黄山风”

    “黄山风”的提出是以安徽书画院为主体的1998年9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画作品展的命名,而不是一个地域流派的命名,在这一点上,笔者同“黄山风”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王涛先生在多次交谈时,一再予以强调。有人把“黄山风”当作绘画上一个流派来看待,他认为这是不妥的。对于绘画流派,王先生有自已的见解,他认为一个流派的产生,必须要有大师级的人物产生,他的周围必须拥有一批风格相近或相似的重量级画家,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譬如“新安画派”除了渐江这位大师外,他的周围还聚合了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程穆倩、虚谷、汪采白、黄宾虹等一批重量级人物,不仅在手法上类似,而且在表现对象上也多取材黄山或以皖南丘岭野岑为主,否则是谈不上什么流派的,这一点,无论哪个流派都是共同的。若“长安画派”、“金陵画派”、“扬州八怪”、“岭南画派”等。但各自的特色和主流风格则是相对独立的。“黄山风”的画家们虽生于皖山皖水,同作”新安画派”的后人,在笔墨师承上虽有血脉渊源,但在审美趣味,笔墨方式和艺术追求上却是各异的,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等门类,尽管被统摄在“黄山风”大旗下,但整体的共性中,所流露出的强烈的艺术个性和面目的多样性则是显而易见的。这从近几年,以“黄山风”命名多次展览的作品中就不难发现。所以“黄山风”只是代表安徽画坛发展的大致艺术趋向,不是一个风格的界定,更不是一个门户的归宿。“这是一个有传统渊源,有发展战略的群体;一个有文化根基,有艺术特色的群体;是一群有理想,有目标,有实践,有勇气的探索者”(《长空掠过“黄山风” 》徐恩存)。“没有‘新安画派’,也就没有‘黄山风’”。虽有点偏激,但“新安画派”对现代“黄山风”的转换的影响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有就是一批老画家如赖少其、萧龙士、孔小瑜、王石岑、徐子鹤等人的铺垫,为“黄山风”的顺时而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祖籍广东普宁,曾以版画享誉全国的、大半生生活在安徽的赖少其先生,他的山水画很有“新安画派”的底蕴,其山水画点线相交,又施以浓墨重点,尤其是在吸收垢道人枯笔焦墨运用上,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强化了作品的厚重感及动态力度,在体现了“新安画派”的山水传统之时,更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趣。其他如萧龙士、孔小瑜、王石岑、徐子鹤等先生的艺术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高成就,他们可以称作是“黄山风”的酝酿期的默默奠基者。而“黄山风”的主要倡导者王涛、郭公达、朱松发,则是“黄山风”中的代表人物,王涛以写意人物见长,善取历史题材入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画风旷达洒脱,意味隽永,笔墨简洁,而酣畅淋漓,是集徽派与浙派风格于一身的意笔人物画大家。山水画家郭公达,笔墨在宗法石涛上,师从黄宾虹,所作山水既有石涛秀劲俊逸,又得黄宾虹深厚苍郁,是一位具有艺术高度,又具鲜明个性的画家。朱松发则是一位非常具有创新艺术的画家,应是“黄山风”实力派画家中的优秀代表,所作山水不主故常,在运用“新安画派”枯笔焦墨语言上,打破山水花鸟画之界限,使之互补,以点、线、面、灵活的穿插和较多墨快的运用,结构独特,以奇制胜,形成了山水画中一种颇具新意的图式,元气淋漓,笔酣墨畅,耳目一新。此外他的一些花鸟也是个性独特而鲜明,在崇尚自然中,大胆追求率真,野逸和生辣,极耐人玩味,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思想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总之,“黄山风”的画家们各擅胜场,个个身怀绝技,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例举。近年来,院外青年画家的加盟,不仅使“黄山风”补给了新鲜血液,而且使“黄山风”也吹得愈来愈猛。正如美术评论家徐恩存总结的那样,“‘黄山风’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古典模式,在继往开来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形式结构,笔墨规范的语言方式;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抉择,它无疑具有一种凝聚性和号召力,它是一个超越黄山范畴的,以共同师源为基础的大文化概念,用以导致基本一致的美学追求和文化精神表现。”

三   余论

    如果说“新安画派”是源,那么“黄山风”则是它的流,“黄山风”没有去消解它的“源”,而是对“新安画派”的挖掘,拓展、光大。首先,“黄山风”的艺术家们取材的广泛性与“新安画派”表现对象的较为单一性是拉开了距离的;其二,在笔墨表现的意趣上和笔法表现的丰富性上,虽然“黄山风”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新安画派”笔墨的瘦劲、简洁、冷峭等风格,但“黄山风”的画家们兼收并蓄,融汇南北,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与“新安画派”拉开了一定距离;其三,是“黄山风”的艺术家们的生活环境与年龄结构也同当时的“新安画派”的画家们有很大的不同。相同的是“黄山风”艺术家们与“新安画派”的画家们在强调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上,重思想,重内涵上则是一致的。按“笔墨当随时代”来衡之,“黄山风”在取材上较“新安画派”有更多的优势。其形式和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新安画派”无法比拟的,应该说,“黄山风”虽不是“新安画派”的直接传承,但血脉却是相通的,它丰富和光大了“新安画派”的创作思想和笔墨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换。

2005年4月于雪莲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