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溪头荠菜花——临帖与创作

春在溪头荠菜花——临帖与创作

春在溪头荠菜花——临帖与创作

日期:2017-08-14 18:03:2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春在溪头荠菜花——临帖与创作

文/刘云鹤

    学习中国书法没有不临帖的,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尤其如此。如果有人奢言学书法从来不临帖,我敢断定那他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至少在今天是欺人之语,当然,天才是除外的。我学书二十多年,虽寒暑不辍所临碑帖可以百计,但自认为还是在浅尝辄止之间,没有下深功夫吃精吃透,白浪费了不少时间,好不痛哉!临帖好比掘井,入之愈深,水方愈清,所获亦多。没想到走了二十多年,恍然感到要深深地来补一补临帖课,当然我也从这补课中悟到生命的状态:体不固,则意志不坚;身不健,则所行不远。书法创作又何尝不是?
    学习中国艺术向来由临摹和模仿开始的,此乃是学艺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临摹不仅是简单的复制,而且蕴含着新的创造。在学习书法上,古人对临帖是及其重视的,且常作为日课,往往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或者是上午临帖下午创作,可见临帖对创作而言是何等重要,除此,临帖对学书者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又是不可名状的,它帮助于我们在深入了解古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内在的精神气韵等方面寻到了沟通的津梁,让你在和古人的晤对中,倾听其诉说而产生的美好的回味的情绪,这种美的感受只有真正倾心临帖的人才能体会到的。近来,我对写小字行书和草书有很浓的兴趣,原因在于我原本不擅小字,其次是想弥补一下在写大字行草书时不太精到的诟病。重点是放在帖学上,我给自己设计了一条路径,从现有能见到的二王法帖脉系,再到孙过庭的《书谱》、米芾、蔡襄及元明诸家手札等,几个月下来,自感心中充实了不少,下笔胆子也大了很多,笔下也多了些烟霞气,书友们见了称赞我,较以前的创作多了些精美和书卷气,如果真像书友所说的,那肯定要归功临帖带来的好处。虽然上面提到的诸家法帖以前也临过,但像现在这样带着目的和静心体会地摹临、意临,是从来没有过的,不过,我也从临帖中细心感受:在和古人对话中,慢慢地品味和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虽然书法创作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情绪宣泄的快乐,但临帖却是一种淡淡的、静静的快乐,它有时甚至超过了创作带来的审美体验。临帖的感觉真好!
    江南有位书家说得好,如果不去临帖,那还叫书法创作?其实所谓的书法创作,我个人观点是完全取决于对古代法帖的占有的多寡和吸收,而绝不是自我意识高度膨胀的闭门造车。现代人如果能在古人和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一点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利用积学之功,发挥一下,找到一点新感觉,已实属不易,遑论创作或创新?至少在我而言是不敢轻易说创作和创新的。我有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书法朋友,非常喜欢书法,常将一些激情澎湃的作品拿来叫我评点,说得重一点是涂鸦,好听一点是没有书味,究其原因一问,就是不临帖或少临帖,任笔为体,率意而为,作为晚年的退休生活中的自娱自乐尚可,但是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宋代朱熹的“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辛稼轩先生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在某种程度上到暗合我们临帖与创作的关系,我们不妨细心体会。

2009年6月于雪莲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