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响遏云 岸芷汀兰气象清——记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云鹤先生

鹤鸣九皋响遏云 岸芷汀兰气象清——记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云鹤先生

鹤鸣九皋响遏云 岸芷汀兰气象清——记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云鹤先生

日期:2017-08-14 18:13:46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鹤鸣九皋响遏云 岸芷汀兰气象清——记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云鹤先生

    【人物档案】刘云鹤,名祖莹,笔名有沉庐、汀芷、游天等,安徽舒城人,国家二级美术师、工程师职称,中共党员。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直书画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院书画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协草书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书坛》执行主编,安徽省国资系统书画摄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道网艺术指导,曾任安徽省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称号,为皖军书法草书20家成员。
    其书法作品先后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20多次并获奖。作品和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国际现代书法集》、《中韩书法艺术宝典》、《安徽当代书法集》、《安徽书法晋京展作品集》、《新世纪安徽首届书法大展作品集》、《安徽草书20家》等。有作品被刻入湖南常德诗墙碑廊、竹海碑林以及福建宁德、湖南吉首等景区勒石。
    沉稳源于内秀,淡定尽显儒雅。洒脱的外表凸显着逼人的英气,质朴的面庞洋溢着微笑、传递着热情……在四楼他的办公室,仅仅一眼,我就认定出现在眼前的人,就是我景仰已久的“书主”——刘云鹤先生。
    虽说他头上顶着许多耀眼的光环,但我却宁愿在心底尊称他为刘先生。“先生”是对师者最为文雅的称谓,或许同是为文者的缘故,言语片刻,旋即我们便找到了彼此共通的话题。
    与他相谈,如故友相逢,又似知音论道。不大的工作室里,四处皆是碑帖典籍,翰墨丹青。流连于那由小品、斗方、横幅、扇面、手卷、册页、中堂等等构成的翰墨世界里,吸纳幽兰之香,品读空谷之味,让人有种深及心灵的肃穆与震撼。我不仅悟得了他行云流水挥毫间的简静平和、潇洒飘逸,还品到了他妙笔生辉走墨时的淡定从容、宁静致远。
    无论是个人骨格和气质,还是那种闲情与逸致,先生的修为正好契合了“云鹤”二字的真切含义。他是才子,志在鸿鹄,高翔远望,积淀生命,虽然也有些闲云野鹤的情致,但他却是将自己的才情,尽情地奔涌在才子心河中,如溪流一样泉源丰盈,昼夜不息,多情而又深沉的追求着一种完美与极致。
    或许是一生与文有缘,少年时临池舞墨,青年时以汪洋般的文采入世,及至中年,刘先生又重拾墨笔,大气磅礴的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蓝天。虽然文学、文笔、文墨、文雅这短短八个字远不能道尽先生的艺术人生,但他释放出的鹤之志向、兰之香溢,却给他的艺术生命增添了无尽的优雅和完美!
    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地处大别山东麓余脉,坐落在舒城、庐江、桐城三县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奇特,可谓是“鸡鸣闻三县,花开香四乡”。
    1958年9月16日,这个偏僻地方,却因为毛泽东主席视察了舒茶人民公社而名噪全国、乃至世界!
    从此,舒茶,便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令人神往的地方!
    在离舒茶镇不远的地方,有个不大的村庄叫火龙岗。这里,不仅有如诗如画的白山塘,还有秀丽多姿的并坐山。这里岗峦起伏,林木苍郁,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这便是刘云鹤的家乡!
    按理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人生应该多姿多彩。可他的成长之路,却充满着另一番滋味,就像流经他门前的那条小河一样,曲折蜿蜒。
    大别山东麓的这块土地,虽远离了城市喧嚣,但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安逸和宁静。相反,由于父母去世早,他度日维艰。
    失去双亲后,原本天真机敏的他,脸上自然没有了稚气,话语里也没有了笑声。那时候,他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看见一个母亲牵着孩子乞讨的样子,他都时常看得发呆,然后,躲在一边流泪。
    少年的他获得了乡亲们的关爱。沐浴在浓浓的乡情里,他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这种无形地渗透,给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不仅教会了他乐观、坚强、自信、独立的生活态度,还教会了他如何助人、如何做人。
    生活,让他过早地成熟了起来!这种环境,铸成了他那种率性、本真、执着、勤奋的个性。
    在山水自然中成长,心智的启迪也很自然。常常在学习、劳动之余,他就会睁大眼睛张望世俗生活之外的自然风光,而每每这个时候,他那双清亮的眸子里,就总会闪烁着一股光彩。
    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渐渐萌生了对知识的欲望,也萌生了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更萌生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之人,才能报答乡亲们的这片恩情!
    有了这种想法,他的心头就自然地多了一份责任。他知道,要想完成这种责任,只有寄望于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或许是饱受家乡钟林毓秀浸润的缘故,从小他就露出了较强的艺术天赋。每当思念双亲的时候,他就开始漫无目的写画,用以驱赶心中的孤寂和思念。没有纸笔,他用树枝在地上写;没有墨,他蘸水在桌子上写……
    读小学初中时,他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由于字写得好,画也不错,又爱好作文,经常获得老师的夸奖。
    那时候,只要学校里出批判专刊、宣传栏,或者出墙报、黑板报等,班主任老师都要他去写,有时候还在字的书写技法上给予适当指点。
    看见自己的学生有如此书法基础,班主任老师将自己最喜爱的《黄自元楷书临九成宫》帖送给他,要他多临习古人碑帖,并告诫他说:作书如做人,人品高尚才能书品精妙,人品与书品必须统一,绝不可苟且,更不可急功近利,或者旁门左道,信手涂鸦,粗制滥造,欺世媚俗!
    为了更好地写好标语,办好墙报、黑板报,不让老师失望,他开始有意识地读帖、临帖以及涉猎书法理论知识。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自从有了《黄自元楷书临九成宫》的陪伴,在不断的外练笔法、内求修为中,自己心灵里的记忆伤痕,也获得了真正的抚慰。
    此时的他,在乡亲的关爱下,在老师的培养下,在书法的感召下,正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着。
    1978年7月中考时,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按成绩,完全可以进入省重点中学去学习,将来上名牌大学。可他的家庭情况不允许他读高中上大学,他只好选择去读中专。
    这样,他填报了“安徽省大江机械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现安徽省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来到了位于舒城县西南的一个古老的小镇——晓天。
    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第一次。他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就是去安徽省大江机械工业学校上学;第一次快乐,就是洒在这条通往学校的山路上……
    走入新的环境,等待他的是与之前痛苦落寞缠绕于身的完全不同的日子。新旧交替,希望渐生,此时的他,就像一块干渴许久的海绵,如饥似渴,孜孜不倦。
    学校的图书馆里,路旁的灯光下,摆满书籍的课桌上……伴随着他的身影,我们目光所聚焦到的,都是他所认真阅读的课本,以及他在认真演算的每一道课题上。
    除了认真学习文化课之外,他还是校园文化的积极分子。他写诗、作文、爱好书法,学校出宣传栏都缺不了他……而学校严谨的校风,扎实灵活的教学理念,博学多才的师长,更让他获得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洗礼。
    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决策,仅大别山区就云集了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等四座军工厂。经过三年艰苦的学习,1981年7月,他完成良好的学业后,被分在其中一个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
    由于工厂坐落在大别山区深处,交通不变,文化娱乐少。业余时间,他只有用写字来打发时光,充实自己。尽管他的双眸背后隐藏着许多苦涩,但他的双眸却出乎异常的明亮。由于他沉稳与勤奋,尽管每天上班回来累得筋疲力尽,当别人都进入梦乡后,他还在宿舍里或看书论、练写字,或思考、憧憬……生发着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与渴求。
    因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内敛的他,内心开始变得格外炙热起来。沉静在笔墨的世界里,虽然经受着种种磨难,但正是这种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从枯燥的书写中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没有人知道他所付出的痛苦,更没有人懂得他此时的欢乐!醉心于书法艺术的世界里,仿佛超然于物外,忘却了寒来暑往,忽略了冬去春来……
    沉浸在笔墨世界里,此时的他,既心怀喜悦,又顿生忧戚。
    喜悦,是因为他悟得了书法的真知妙味;忧戚,则缘于他感知书法练习犹如登山,越往上月力不从心,加之他又没有名师指点,所以的感悟,都是靠自学而得。
    怎么办?
    或许,这就是宿命!正当他对书法感到茫然和困惑之际,1985年,他看到了河南书画函授学校办班开课的消息,刹那间,他那焦虑不安的心,有了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也让一度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他,眼前一下子便豁然开朗起来。
    要想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之中,那就必须埋首于翰墨艺术的广博世界里去。在书法培训学校的名师悉心指点下,浸润于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他如鱼得水,游走于珍碑名帖之间,逐渐突破了自己的困惑。
    最让他的艺术视野变得越发开阔的是,这一年,郑州举办了国际书法大展,他作为优秀函授学员代表被邀请出席了大展的开幕式。在这里,他目睹了书坛名家风采,感受了名家书法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的习作,也获得了与会师长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作为学员代表参加交流,不仅给他学书带来无穷的力量,也坚定了走书法道路的信念和信心!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转折与选择。
    和专事书法艺术的人不同,刘先生并没有师承,他的老师就是碑帖,是古人。他虽然崇尚碑学,但他更侧重于帖学。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临帖上,从实临到意临。他的学书路径,是从现有能见到的二王法帖脉系,到孙过庭的《书谱》,再到米芾、蔡襄及元明诸家手札等一路写来。每次临习,他都是怀着对古人的无限崇敬和对艺术的宗教般虔诚!高兴时,书法为他助兴,使他心融意畅;烦恼时,只要拿起笔,心中便只有黑白世界。
    他将碑与帖结合,将现代与传统珠玑相和,在习研过程中,无论是楷、行还是草,他虽取精用弘,但不一味的模仿。他虽坚持帖学观点,但在取法名家法帖精髓、变革楷书和行草书笔法方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在临习的时候,更多的是将目光转向了每个字的用笔、结体以及笔韵、气韵上,有时甚至思考这种范本的历史背景和成典过程。
    宏观上,把握每一个汉字的章法和结体,从微观上,认真掌握每个字从结体到用笔、运笔技巧以及特点过程。为达到理想的收获,有的书帖会成为他每天必修的功课之一,曾研习不下百遍。每临一次,他都会有一次收获,更有一次感动。
    1989年5月,他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了安徽省首届青年书法展,同时在安徽省青年书协成立时,当选为理事。(1997年增补为常务理事)。
    从此,他的书法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
    1990年1月,他的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上海书法家协会承办的首届中日公开征集作品展;
    1994年5月,他的作品入展河南洛阳举办的国际佛教书画展。同年入编刘海粟任总顾问,卢国俊任主编的《当代书画篆刻家词典》;
    1995年9月,他的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1996年8月,他的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9月入展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同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8年5月,他的作品在由中国书协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展上获提名奖;10月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2000年9月,他的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出版......
    一只云鹤,正一冲而起,腾飞于九天之上!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相继迁出。刘云鹤也随着他的工厂迁到合肥。
    来到合肥后,他的眼前突然开阔起来。随着自己在政治、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成熟,1989 年 10 月,他由技术岗位转调企业工会从事组织、宣传、劳动竞赛等工作,2001 年,又转岗到厂党群工作部从事宣传、厂报编辑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2003 年被组织送入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就读……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他与省内一些书家的接触也多了一些,与艺术的距离也更近了一步。
    少年时临摹碑帖的经历,是他积累翰墨人生最原始的基础,纵使时光转眼过去了十数年,但心中那份热爱之情却反而变得越加浓烈,似一壶老酒,幽香绵长。舒城大地,自古便文风如蔚,生长于斯,又怎能让他轻易断了与书法的缠绵?只是那时的他多以远观为主,而待到他又重新临池,又恰是庐州合肥的翰墨之风吹拂得极其苍劲之时。
    当初,他学书只是为了感悟世界、学会认识、学会理解,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寻找心灵的回归,并没有想成名成家。而今,当他与这些名家接触后,他的思想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从价值观、人文精神、以及情感和文化等方面,这些名家都能守住本真、修炼学养、净化境界,赞美生命,给社会注入无限的正能量!

    做一个书法艺术家,是社会信仰、精神对他的深情召唤!也是艺术本身的选择和命题!
    有了这一感觉后,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书法艺术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思维也超脱了一般书家的形象与逻辑思维。至此,他悬梁苦学,以自己聪颖的天资和甘为“书主”的勇气,开始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各种碑帖以及书法理论知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吸纳,将传统、当代、个性三者结合起来并从中找到切入点,将书法品质范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强调、扩展和升华……并由此让自己获得了充分的审美自由!
    其实,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灵魂、情操、性格、气质、修养的集中表现。他明白学书的真谛功夫在书外。为了更好地积淀自己,做好字外功夫,他广泛涉猎典籍、诗词、哲学、美学等相关知识。
    他在用生命体验着艺术。不断地临池研墨、勤学苦读,无论是自身学养、艺术境界、创作手法、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或许正是他的学养、涵养、修养使然,他的才情和才气让他的书法创作转向了行草书方向。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没有情境和功力是断然不能去写的。刘云鹤曾就草书欣赏在《灵魂的倾诉》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书家在酝酿草书创作时需要激情与冲动,没有激情与冲动,理性化是写不得草书的”。
    从那以后,书法创作,一次次地激荡着他奔放的情怀与灵感。他师法传统而创作手法又不拘一格,此时的他,无疑进入了书法创作的一个自由灵性的状态,迅速在安徽翰墨圈内脱颖而出。
    与其他书法家不同,多年来对书法的深研苦修以及感悟,使他在书法理论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书法创作的同时,他还抽空撰写了书法理论文章以及书评百余篇,有几十万字,发表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赏评》、《书法之友》、《现代书法》等全国各家专业报刊杂志上。
    对于他的艺术成就,《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之友》、《文化时空》、《中国艺术报》、合肥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都作了专版介绍。
    在书法理论上的修养,反过来又为他的书法实践服务。所以,刘云鹤的书法创作较他人就多了一份内涵。他的作品,疏于雕龙刻凤的匠气,没有刻意变形的做作,似田野的风,是天际的云,出于古法,流泻本真,展现了书法艺术生动朴拙的自然之美,凸显出一种古朴厚重与苍茫气象。
    鉴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修养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和良好的个人品行,2002年,他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
    2003年,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正成先生在《六十年代书家崛起》一文中,剖析中国书法界新生代力量的书家群体时,被点名的不到20位青年书家中就有安徽的刘云鹤。而今,他们大都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妙的书苑内,刘云鹤的书法作品,或许只是“岸芷汀兰”,但却“郁郁青青”,它以自己的一派崭新气象,形成无可替代的审美效果。
    著名书法评论家薛元明先生说:“而今,在云鹤兄笔下表现的不再是单纯的岁月激情,而是沉浮砥砺后如陈酿般醇厚。但不管怎样,羽化而出的依旧是荡漾着的古典情怀,是另一种景致,涵养了生命的感悟,对书法精髓超凡的领会。”
    确实,作品的形式感,只是艺术表现的独特语言,而情感的注入,才是一个具有存在价值的作品的灵魂。
    刘云鹤的书法作品,是回归心灵后顿悟出来的一种高度自我又高度忘我的产物!而时代的浸润、潜心的研修、艺术的崇高、学术的严谨……让他的思想、审美、艺术、情操逐渐变得纯洁起来,凝聚成他高尚的书品人生——
    他不仅创作出大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还在执行主编安徽书法家协会学术期刊《安徽书坛》期间,甘为人梯,虽说“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发现书法新人、推进安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那只云鹤,在九天之上,终于旋出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