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亨——中国书画名家艺术人生访谈录

于亨——中国书画名家艺术人生访谈录

于亨——中国书画名家艺术人生访谈录

日期:2017-08-16 17:53:56 来源:企业报道
关联艺术家:

资讯 >于亨——中国书画名家艺术人生访谈录

    国画家于亨先生是一位非常谦和,儒雅的艺术家,就像他的画一样,流溢着一股淡淡的素兰幽香。虽然在他的绘画生涯中,有过浓烈,豪迈,但最终还是归于这种清远而高逸的韵致,这种自然随和的品味,亦是于亨内心追求的恬淡舒宜。故而他才有了这样的感慨:“难在不以个性为目的,而是以格调为追求。”于亨是个感受敏锐的人,他对艺境的求索,是非表达自心而不可的极致。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于亨作品大都是苏州园林景物,不一样的是,他对苏园的描绘,是一幅幅“没有园子的园林”。追溯情由,便是通往其内心深处的曲径通幽。

天然墨妙 性巧笔精
    国画家于亨先生是黑龙江人,从上学伊始,他就喜欢舞文弄墨,先是喜好练习钢笔字,到了初中时,在一位老师的提点下,他开始练习《九成宫》欧体书法,渐入传统艺术之门,加之叔叔是家里擅长绘事之雅士,以花鸟虫鱼题材为喜,幼年的于亨受其影响,开始对笔墨纸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体会。由于有儿时对于绘画艺术的嗜好和基础,于亨在中学毕业后,大学时期便自然而然选择了绘画专业,正式开始了其国画艺术生涯。在大学期间,他经历了系统正规的学习,在素描,水彩,水墨等绘画门类的研习中,打下了夯实的专业技法基础。
    “我正好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波考生。由于之前经历的社会动荡,让当时的学习资料非常有限,能临摹到的古代经典作品非常少,所以我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写生来弥补。”
    在特殊的时期,于亨先生启迪性灵的墨韵之旅,可以说是以写生为始。从烟岚隽秀的江南水乡,到巍峨壮丽的太行风光,风格从精巧的细腻到厚重的浪漫,他的笔墨,始终都在追随着万物最本真、最质朴的韵致。长期侵润在大自然的空灵与宁静中,他把所习之笔墨技法用于表情达性的抒发,虽在彼时没有临摹过太多先人墨迹,但他始终相信,技法之用是为抒发情怀而设。在此期间,他有限的技法因无限遐思的生发而产生不断突破,正是得益于这种强大心源力量的启迪,其创作总能使他在酣畅淋漓的逸兴抒怀中不断得到笔精墨妙的创意臻境。虽然笔墨通达,但于亨从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于先生在研习期间亦发表论文多篇,诸如《探索水性化的笔墨美》《水墨园林系列》《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研究》《书法﹑篆刻与中国画结合形式浅谈》《写意山水画墨色分离造型法刍议》《浅谈黄宾虹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圣境染心-寒山寺十二胜境创作感悟》等精彩论文皆在国内权威的美术杂志及报刊上发表。
    1993年,于亨先生从熟悉的白山黑水的家乡迁出,定居到苏州这个秀美温婉的所在。初到时,他对于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瑰丽颜色颇感美妙,对小桥流水的秀美景致感到惬意。便有了要将之描绘的愿望,墨、线也随之改变,侵润于这种丰富的色彩中。

于亨作品1

    “从定居苏州时候开始,我的作品就有了比较丰富的颜色,这里的景致与白山黑水不同,也同样出现的如何表现的问题,对于技法的转变和运用,也要依照景色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描绘出此地的神韵。”
    不论书画,皆当取神韵为高。东晋画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顾翁此论,强调的便是神韵之至,依难到易做了排列,一般而言即是如此。诚然,对于台榭一定之器的创作,让画家很易堕入界画窠臼而难得生趣,但在于亨的作品里,他恰恰把“迁想妙得”之思运用到了“台榭”之器中,令它们跃然纸上,彰显着郁勃的生命力。
    “苏州园林是写生的好地方,我经常在里面作速写。对景致的观察会很细致,在感受景色不同变化的同时,意识和情感也能随着得到升华。现在我对园林的景致特别熟悉,只要一提笔脑子里就能浮现出园林的风貌,但要画出神韵,还需要再深思。”
    俗云:熟能生巧。这便是积淀的功劳。对苏州园林的熟悉,让于亨的创作在笔墨上不耽于技法之用,有此基础,对园林的风神之写就成为他更高的追求。每一次的漫步苏州园,都像是他的性灵与笔、墨、水的不断地碰撞和交流,他的神思便在这一次次的激荡和交融中,逐渐迸发着灵感的火花,越来越多,亦越来越灿烂。最终,在水运墨调中启发出一幅幅温平和雅的“心园之园”。
清逸风雅 幽远“心园”
    “清淡高逸”是于亨先生对于笔下苏园之自我风格的总结,简洁优雅的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浓缩着其多年感怀与摸索之得。于亨先生擅用水调,他用水调淡墨的方式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绘画艺术语言。“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了不同的笔墨方法都没有表现出其对园林的感受。他于是试着探索大量的用水,笔中含有饱和的水墨,一点一线一面都充足水性的笔墨写成,将用水推到极至。”“用水的作用不仅使墨色分五色至更多的色阶变化和笔墨的干湿、虚实变化,当用水的量达到极致时会改变笔墨常规形态,生发出水性化的笔墨形态,水中含笔,墨中含水,笔、墨、水交融浑然一体,水的气息充盈着笔墨,墨韵含蓄、墨色更加丰富、润泽、恬淡、水墨氤氲,生机盎然,在若隐若现中体现着‘骨法’的笔意,逸韵凝厚而空灵,在这里水不是笔墨的调和剂,它和笔墨铸成了水性化的笔墨美,这成为于亨先生现在中国画尤其是园林画表现意境的核心语言。”
    细观其作,是本着“色不碍墨”,即“不能掩墨光,损笔致”的原则来勾染及施彩的。于亨本有着书法研习的基础,故在勾勒时,墨线便有了自然的骨力之感,在粗细,浓淡的相宜搭配中,使画面的整体框架显得挺拔劲健,构图之远近分明体现出画面层次,尤其是色彩的漫漶柔婉,对于水墨调和,于先生本着“大抵浓艳之过,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火气炫目,则入恶道”之原则,此种观点更大有古风。他对南方烟岚潮润的云雾之气的点染,或是缀于景中的亭台楼阁之勾皴,或花石树池的描画,又是本着“先墨后色,先色后墨,或交替进行;色可破墨,墨亦可破色”的观点创作,让画面始终具有生动活跃之气象,观整幅图景便宛若仙境,使人流连忘返。

于亨作品2

    清初画家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之论。于亨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有一个极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围墙,这也是他被世人称为极具创造性的笔墨。
    “这不是一个实际的园林,而是一个心造的园林,表达的是作者的心中逸气。我希望能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生活中的于亨不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喜欢把自己“释放”出去,让自己和自然,和万物的接触是直接而真实的。这也是在其苏园画中,他不画园墙之因。他总是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来接纳一切视像和感受,再以自心进行熔冶而焕为自我情怀,直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得到诸多认可和赞誉。
    于亨先生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北京国墨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美术总监、北京京华美术馆中国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亨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当代美术馆,法国巴黎,台弯高雄,苏州,呼和浩特等地举办画展,有作品在《新美术》《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中国艺术报道》《美术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苏州日报》《中外画刊》《世界知识画报》等40余家专业杂志发表。有200余幅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交流中心等专业机构与文化团体及个人爱好者收藏,出版个人画集8本、合集多部,其中有2009年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于亨国画山水画集》;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亨画集》、现代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国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于亨画集》;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于亨水墨画作品集》;被中国百家网络媒体推选为“中国山水画十大家”;由央视教育电视台录制30分钟专题片《吴门山水新四家——于亨》在《人文中国》栏目5月7月播出。
    2015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亨—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盛世华章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于亨画集》;12月被授予“新长城杰出艺术家”等。2002年获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参加由中国艺术报道、艺报网等艺术机构主办“2014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艺术家评选活动”被评为2014年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从2009年到2016年的这段时间里,被南京电视台采访,3月NBS新闻综合频道报道;被美国集邮集团评为“中美华人书画艺术家影响力”TOP100提名奖;并被授予为中美文化交流大使;2009年至2016年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个展、邀请展30余次并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于亨先生更是因为卓越的绘画艺术才能获得过诸多国内,国际大奖,且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绘画艺术家。
    如今的于先生,仍然过着平淡的生活。教书,画画,锻炼身体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能让自己体会到更多自然万物的意趣,得趣之作品,不仅让自己获身心侵润,更能陶冶他人。国画家于亨先生正以一种天然逸品勾勒皴染着其淡雅,亦优雅着的内蕴心质,相信其在修研不辍的追索中,终到达致远清新之画艺臻境。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