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郭庆志的山水画

“看山不是山”——郭庆志的山水画

“看山不是山”——郭庆志的山水画

日期:2017-08-31 15:30:1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看山不是山”——郭庆志的山水画

徐恩存

    中国艺术审美三个层次中,有“看山是山”的初始阶段,以及“看山不是山”的必然提升过程,最后抵达“看山还是山”的高度。
    青年画家郭庆志的山水画,努力于超越画面自身,在“看山是山”的过程中,力求“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回归,到精神象征与审美境界的高度。郭庆志的山水画,凭借诗意地运思和直觉领悟的方式,试图在山水画中寻求精神与心灵的启悟,并在前人与今人的不同语境中驾设步向未来的桥梁。以诗性智慧和充满艺术灵性的想象力面对“自然的苍茫”,给以富有创造性的解读和阐释,创造“笔墨当随时代”的新中国画作品。
    画家的作品,《秦川印月》、《天境迎韵》、《万峰微雨润春山》、《山谷鸣响》、《茶山清香》、《玉兰花开》等,都属于形式化与美学化特点鲜明的作品,融入了画家独特的审美领悟和艺术灵性,在当代新中国画创造中,呈现出了不可替代的艺术⽓象与风神。显而易见的是,画家对大自然的山水艺术表现,既有前人的方法、经验,又有今人的观念、直觉发现与诗性想象,更以艺术的形成语言,呈现了自然山水对人文情怀的魅力和非理性的生命活力与生命运动的承载,既书写了历史的苍茫,又展示了二维平面空间意象的幻觉流动和主观表现的全新美感与魅力。
    郭庆志的山水画,曾受教于卢禹舜、林容生、刘怀勇等诸各家,得名家的言传身教,集各家之长于一身,在云卷云舒,笔墨挥洒中,追寻着青山诗意,匠心独运的时间空间化的画面处理,使意象得以自由表现,在散点透视的方式中营造山水画的新境界,达到“看山还是山”的新的回归和高度,使之在“物我两忘”与“天人合一”境界中实现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诗性交汇与融合。
    当代新中国画艺术的特点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在“以技入境”的过程中,使形式与笔墨之间饱含着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抒发内心的理想与追求;并由此在意写山川流水时,由衷地流露出清新雅致的美学风范和峻峭巍峨的神韵气势,渗透着画家在艺术上的独特理解。得以在“平中见奇”、“小中见大”中寻求主题的意蕴深度,实现审美理想的建构。
    郭庆志的山水画,大体为“小写意”和“兼工带写”二种风格。在《空山鸣响》一路的小写意水墨作品中,画家极尽黑白关系和几何形体的山川意象演绎;在画法上颇具创意,山体多为线条勾勒的几何形体,或四边形、三角形、矩形等不规则的叠加、交叉、错位与倒置,用以造成山势起伏、错落、掩映的深邃、幽秘和森然曲折之感;而黑白灰的对比、映衬,则渲染着山水意象的生命情调;树木葱茏茂密,云烟漂移,万物生生不息,山势巍然,流水蜿蜒,画家汲取了传统“三远法”的方式,高远,深远,平远并用,营造了充盈浪漫而又理想化、形式化的山水意象,把幻觉、联想和诗意融入山川流水之中,使之呈现为光影闪烁,层次递进的视觉效果。
    在郭庆志笔下,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印象派画法的光影,使自己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更有韵致。画家自觉地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集中西艺术风骨一身,以丰富的想像和创造性思维,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了⼀个流动的、韵致弥漫的诗意世界。这种诗意和领悟,是建立在对艺术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度理解之上的灵性化阐释的结果。
    在《万峰微雨润春山》中,画家以严谨、精致的用笔,勾勒出重重迭迭的山峰与层层树木,在“三矾九染的青绿技法中,着意营造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观,而“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则给了画面整体氛围和境界营造以助力;画家的运思,围绕着“微雨”、“春山”展开,青绿山水块面的结构与统一的兰绿色调,平添了一种优雅静谧之美,以及生机郁勃的生命活力。在整体的兰绿色调中,画家挖掘了画内和画外的形神与意蕴,并凝聚于画面之中,在流畅的节奏表现中,显现出深邃的韵致和诗意的漾溢。
    郭庆志的所有作品,无不漾溢着他特有的秉赋天性和审美智慧,穿透着富有神韵的直觉与想像,蕴含着对当代⽂化语境的理解与诠释。重要的是,郭庆志山水画,以纯粹的视觉感受和纯正的美感示人,祛除了太多理性的重荷,强调的是绘画本身的艺术氛围和美学情致,在由“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转化与升华过程中,突出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本质特性。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性是诗”。在郭庆志的山水画中,有着领悟与想像,情思与意趣,意象与隐喻的挥洒,意象之间,点线之间,色彩与墨色之间散落着丰富的诗性意蕴,茶山与密林深处的屋舍、桥梁、云烟中亦虚亦实的山崖,以及浅滩,水面等,莫不是诉诸于自我想像与情感的产物,并因此获得了意象的和美学的双重含义;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中,生成并溢出了审美魅力,遂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刘勰论艺有“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诸如《晨光翠影》、《天境幽韵》、《转山迭田》、《茶山清香》等作品,都是包容了时间因素的空间展开,属于独辟蹊径的“隐秀”之作。空灵飘逸的情景,启悟着心灵对艺术真谛的领悟与把握,即“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的理念,使审美心理与功利观念拉开了距离,使身心在山水中畅欣神达意,逍遥以游,忘却今夕何夕,在超越时间的束缚后,获得纯粹的审美体验,并升华为一种诗性的审美角度。
    以《秦川印月》为例,画家笔下的秦岭,被处理为近、中、远的全景山水画,包含了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手法表现;近景为危岩绝壁,远景为群峰逶迤,中有云海汹涌,天际苍茫浩瀚,画面中的山水景观隐喻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哲学理念,以及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基础,使情境阔大,体量伟岸的山川,成为“天人合一”与“精神”的象征。画面中的山水意象与人的生命存在形成和谐的对应关系,万物的存在绝非是抽象意义的逻辑存在,而是在自然大化中共生共依的生命存在。画家在作品中营造的是——“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审美意境,这是一个由实生虚,以形写神的精神世界,消解了现实性的、物态的有限性和形而下属性,作品得以上升到纯粹的审美品格之中,并漾溢着典雅的精神气息。
    郭庆志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使他得心应手的把握了意象的笔墨转换与笔墨审美价值的独⽴表现,并以“离其迹而合其道”的写意理念,给山水意象、笔墨表现、符号整合、虚实关系等,以浑化自然、万物同行的浑茫与实美之感。作品中既有疏离远近的对应变化,又有通融和谐的气韵精神;《天境幽韵》、《晨光翠影》、《峰微雨润春山》、《茶山清香》、《秋山正浓》等都是这样的作品,布局新奇,笔墨稳健,风格沉郁,清润秀逸。
    宋元以来,山水画的简净苍润为上,画家追慕苍浑奇石,尤重干笔湿笔并用,在笔墨齐下中,营造烟锁云断、浓郁苍秀、沉厚幽远的山水境界。郭庆志的山水画,有着对宋元绘画传统的承接与追慕,他的作品明显的呈现为——澄澈、明快、简净、清润,且意趣盎然,层次清晰,繁简得体,浓淡适宜;并终于在“目尽山川之势”中,平中出奇,极尽韵致。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必有洞见”、“必有玄心”、“须有秒赏”、“必有深情”,是成就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必要条件,归纳起来说,即是要有生命意识、精神境界、审美智慧、性灵抒发;这是成就优秀艺术家与优秀作品的必由之路西方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生命形成具有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
    可喜的是,我们在郭庆志的山水作品中,看到的正是这种“洞见”、“玄心”、“妙赏”和“深情”,看到了生命形式与艺术形式在其山水画文本中的潜在转换与自由运行,以及灵性的生成,和那种可贵的超越功利的、纯碎的审美理想表现。无疑,这正是艺术的可贵之处。郭庆志在山水画创作中,潜心发掘自我天性与传统艺术经验的诗性精神和审美观念,并结合现代文化语境的审美特点,力求创造一种典雅绵密、空灵洒脱、从容自如、不事夸张的艺术风格与形式,他做孜孜以求的诗意的形成,诗意的笔墨,诗意的境界,最终成为画家内在的,合乎逻辑的艺术创造。
    在郭庆志这里,形式、语言、情怀,共同创造了艺术世界,这个世界里,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的存在,它们都统一在画家的作品中,并体现在“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提升过程中......(作者系原《美术班》主编,现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徐恩存老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