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感悟——滕忆雁

绘画感悟——滕忆雁

绘画感悟——滕忆雁

日期:2017-10-11 16:47:4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绘画感悟——滕忆雁

    吾绘画四十年载,初不知笔墨为何物,只是兴起涂鸦,图一时痛快。稍长,对笔墨心生敬畏,如野马套上笼头,烈性稍收,知一笔一划皆有规矩可循。老师说用笔要如锥划沙、绵里藏针、笔笔中锋……,当时也只是一知半解,照着葫芦画瓢。记得七十年代中期,草书字体风行,我的老师萧龙士先生的几个弟子,也都竞相书写着大草狂草,效法前辈名家,从怀素到张旭,到林散之、司徒越,个个写得龙飞凤舞。一日手痒,在家偷偷写了几幅大草,未敢署名拿到萧老的案前请教,谎称这是一个朋友习书二十多年所写,烦请老师指点,记得萧老还仔细读了一下没有吱声。我又忍不住问:“这字写得可有功力”。老人顿了一会说:“草书是有章法的,不是乱写的”。自此大悟,始循规蹈矩,由狂放而渐收敛。
    绘画四十载,回头总结一下从艺之路,方觉初期的狂野乱涂也非一无是处,对后期的笔墨风格形成还是大有益处,为大开大合的大格局绘画表现手法拓展了空间,也放开了手脚。今天我的画,不论是山水还是花卉,笔墨尚能大气沉稳,均得益于早期不羁的笔墨锻炼。
    从艺四十年,常纠结于师承、传统、自然这三者关系如何取舍,各有倚重。师承很重要,决定了你今后走什么绘画风格的路子,但老师的名望和影响越大,学生盲目崇拜,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也就相对变窄,往往会亦步亦趋,慢慢也束缚了学生对艺术的创新,成为老师的影子,这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悲哀。传统亦然,过分敬畏传统,泥古不化,食古人残渣,甚至抱着一家一派终其一生,自称是某家某派传人,但终究没有多大出息。师法自然的问题最复杂,每个画家面对自然的时候,都戴着自身的有色眼镜,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不同的画家,画同一处风景呈现的风格也千差万别的,有的浮光掠影,逸笔草草;有的照搬现实,不懂取舍,机械地反映客观面貌;更有的罔顾现实,信手涂抹与写生无关。我认为写生,面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观,固有的笔墨程式必定很难套用,去一处写生,就要表现该处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否则去了再多的地方画的再多,却东西南北一个样,那就失去了写生的意义。比如画黄山就得表现黄山气势和风貌,就得去找寻适合黄山的表现手法。而用一种笔墨程式表现南北不同的景观地貌,只在画上冠以某某名山大川就无异于欺世盗名了。古有南北宗,画家终其一生表现某种风貌,创造出一整套笔墨程式,这叫做开宗立派,这与古人交通和信息闭塞形成的相对孤立的生存空间有关。而今天的画家,满天下的游览采风,固有的笔墨程式就很难反映不同地域风貌和特点,便呈现某些画家笔下千山一面的弊端。以画黄山为例,画史上素有“渐江得黄山之骨,梅青得黄山之影,石涛得黄山之灵”,皆是画家们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造,是画家面对自然匠心独运的笔墨取舍和提炼过程的典型范例。画家作画其实如同厨师烹鱼,先要去鳞破肚,继而下锅烹制,并加入各式调料终成美味。一幅好的作品,画家面对客观景物,必须经过取舍、构图、笔墨处理,同时融入画家个人的修养、品味、格调等主观因素,形成个人的绘画语言,这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一幅绘画作品通过其造型、构图、形式、色彩、笔触的处理,可以产生或展示不同的艺术效果,往往因为画家的艺术个性、禀赋、喜好的不同,所赋予作品审美境界却可以不尽相同,那么造成画面的视觉震撼力也将有所不同。
    一个画家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多方面的吸收学习各流派画家所长,不囿于一家一法,剔除门户之见,方能开阔眼界,笔下呈现多样性的笔墨探索,传统是源,离开传统所言创新,大多是哗众取宠,无根之木,经不起推敲。死守传统不可取,罔顾传统更不可取,须知笔墨演变自有章可循,师法自然不是一句口号,想创新,需到自然中去,到自然中领悟。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即用心去感悟自然,与天地万物用心交流,发掘自然的美,去表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此乃师法自然的真谛。
    石涛曾云:“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有笔无墨也。”。石涛从更高层面上要求一个画家的素质,即“蒙养”的修炼,具备较高的道德和学识修养,结合自然之美的潜移默化的熏染,还要有浴火重生的气魄,敢于抛弃旧思想旧习惯,艺术生命终将长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