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理想世界里,曾经有一座瑞士雪山 | 崇正18秋拍

日期:2018-10-30 15:07:33 来源:卓克艺术网

资讯 >张大千的理想世界里,曾经有一座瑞士雪山 | 崇正18秋拍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253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 张大千晚年所作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行迹与情怀的写照。

纵观张大千一生,年少时由四川内江出发,在求艺的路途中访遍全国名山胜迹,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以后,由于时局等因素,几经辗转,“万里投荒”,足迹遍及全世界。看起来,是张大千主动选择逃离旋涡中心,去更广阔的天地间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实际上,这其中也有许多面对大时代局势所限的无奈。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256

张大千在巴德园

张大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家,而且这份成功来得很早。他是一个主动且勇敢的人,艺术大师与普通画家的区别大概在于,那种在艺术探索道路上能不断翻起新篇章的内核能量。他的一生都在迁徙,眼界每拓宽一寸,对于他艺术风格的熔铸就又多了一分催化。在外漂泊的那些年月,张大千的内心一直是放不下故国家园的,他以一种游子的心态,一路寻寻觅觅他心中的桃源。每当发现新的大自然样本,便以画笔记录,笔下每画一处风景,都刻着他深入骨髓的东方精神。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258

瑞士雪山

在张大千诸多山水画作的自然样本中,瑞士雪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张大千在1956年后及60年代期间,多次由郭有守、张目寒、王季迁等友人陪游瑞士赏景。瑞士雪山的风貌自是与中国山水大为不同,汲取了足够丰厚的自然营养后,张大千陆续创作出以瑞士雪山风景为样本的山水画。这些画作均以泼墨泼彩技法完成,是他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系列之一。

张大千的画风经历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人生的前半段是“以古为师”,至壮年行遍天下“以自然为师”,六十岁后进入艺术巅峰状态:“以心为师”。泼墨泼彩风格的诞生,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契机。张大千于1956年首次赴欧洲展览、参观,其时正值西方抽象绘画生机蓬勃之际,张大千泼墨泼彩风格初创时,应是有受到西方抽象表现艺术的启示的,这是外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常年奔波积劳,用眼过度,1957年的一天,已年近花甲的张大千在八德园内搬运一块石头时,用力过猛,致使一只眼睛眼底毛细血管破裂,由此视力受限,工笔细画不复能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情卓然的张大千对泼墨泼彩绘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渐渐开创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傅申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泼墨泼彩,不仅是张大千继其集传统大成之后走向个人创新巅峰的画风;也是他去国十余年后,成功地将中国画中泼墨大写意风格结合当年世界抽象绘画潮流,开发出他独特豪放、法古变今、前无古人、走向世界画坛的伟大成就;更是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主要分水岭!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01

张大千  瑞士雪峰

设色纸本  镜片

62×95cm

1969年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戊申

款识: 爰翁

背面题字:瑞士山色15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展览:1、“现代华笔作品巡回展”(张大千王济远作品联展),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1971年5月。

2、“大风飞扬—张大千和门下弟子画展”,硅谷亚洲艺术中心,2014年10月25日—11月5日。

出版:1、《美哉中华》第34期P28,台湾美哉中华画报月刊社,1971年8月。

2、《Ten Years of Art Venture in Silicon Valley》第7、18、20、22、23页,硅谷亚洲艺术中心,2014年10月。

附:《张大千王济远作品联展》册,图28,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1970年12月。

注:下文呈现出版物与历史照片

《瑞士雪峰》是张大千创作于1969年的作品,有过多次展览与出版记录。在这幅作品中,张大千舍弃了具体的造型塑造,先用淡墨铺写出雪山的造型,再用大块色墨表现山色,水、墨、色融为一体,最后用笔稍稍点出青草的形状,用笔不多,用色直接、简练,却层次丰富,出色地将雪山的形象,弥漫的雾气等各种充满自然变化的山水奇景凝练在画面上,创造出了极具魅力的诗韵意境。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既实现了东方与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交融,又为传统中国画通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链接,其艺术史价值是非比寻常的。《瑞士雪峰》作为张大千艺术巅峰时期的一个关键的实验作品,值得深读。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05

张大千多次游览瑞士雪山,对雪山面貌的观察是很到位的。由上面的对比图可以看出,《瑞士雪峰》 虽然用的是高度凝练的抽象绘画语言,实际上也是根据雪山的真实状态来刻画的。瑞士雪山从山下到山顶层次分明,山顶终年积雪,颜色灰白,山腰到山下植被呈现不同的生长状态。张大千虽在画面中着墨不多,但是把关键的层次都交代得很清晰——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10

局部一

远景山腰处用大片偏冷的蓝色概括。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14

局部二

高纯度的绿色泼彩展现了山下树木葱郁,生机勃勃的景象。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18

局部三

近景的草地用细笔刻画,拉出层次。远景、中景、近景在同一个平面中表现,这是中国画的写景方式,张大千的革新变法,依旧是建立在中国画的根基上的。

出版物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21

“张大千王济远作品联展”册,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1970年12月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23

展览册首页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26

展览册内页第28号作品为张大千《瑞士雪峰》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28

画家王济远专门为此次展览写的文章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31

《Ten Years of Art Venture in Silicon Valley》,硅谷亚洲艺术中心,2014年10月

多位名人与《瑞士雪峰》合影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33

2014年3月,艺术史学家、汉学家迈克尔·苏立文鉴赏《瑞士雪峰》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36

2013年3月,张大千之子张保罗在旧金山州立大学鉴赏《瑞士雪峰》

张大千曾多次与友人同游瑞士雪山,又以它为大自然样本,创作出深具意境的作品,可见他对瑞士雪山的钟爱与情怀。也许,梦中的故乡山川他是回不去了,饱游异乡圣洁的雪山,对逐渐步入晚年的张大千来说,也是一种温暖的慰籍吧。

微信图片_20181030145339

张大千在巴西巴德园的松林中散步

编辑: 许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