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王振涛

我搭上了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

日期:2019-01-08 10:49: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资讯 >我搭上了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

纪录片《大黄山》让王振涛火了,回想起来当时的拍摄经历,他感觉真累呀,直言还是带小团队更能得心应手。

自1990年进入安徽电视台(今安徽广播电视台) ,王振涛在电视领域里工作已有快30年,最初是一名奔走于鸡飞狗跳的家常生活中的《社会之窗》的记者新兵,而今早已是能够带领团队打硬仗的成熟、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在《大黄山》之前,他所执导的纪录片《老梁的家事》 《重新上岗的日子》《52年前开始的寻找》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还被选送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播出。1998年,他在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18集纪录片《财富与梦想》执行总编导。这是我国首部体现民营企业家的纪录片,该片播出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王振涛的纪录片,魅力在哪里?有人说,他的纪录片特别有人情味,这可能是源于他多年来拍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积累了许多“接地气”的经验。其实,对于王振涛来说,他的成绩离不开安徽电视台优良的纪录片传统的滋养,也源于很幸运地搭上了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 。

1

图为《小岗纪事》海报 

安徽纪录片40年:精品不断

安徽电视台于1960年9月30日实验开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安徽台从事纪录片创作,王振涛的最大感受就是“安徽台纪录片创作的人脉一直没有断,一代接一代地传递着接力棒”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部精品。他介绍道,改革开放后安徽台纪录片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成绩都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技术手段的革新密不可分。

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电视拍摄刚刚从胶片时代转向磁带时代,拍摄设备庞大笨重,创作资金非常有限。他说:“即使如此,安徽纪录片人还是把安徽人火热的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场景捕捉了下来,创作了一批像《合肥,绿色之城》这样的作品。 ”

第二个阶段,安徽台产生了一个标志性的纪录片作品《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拍摄于1992年至1993年之间,记录了安徽无为县的一群姑娘到北京当保姆的生活历程。“该片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些小保姆们思想的变化,而她们的思想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雕塑大师刘开渠》 《难忘蘑菇云》 《我的小学》等一系列代表作品,基本上都是与《远在北京的家》相似的风格。安徽台的纪录片创作当时在全国来看都是在‘第一方阵’里面。 ”王振涛说。

近十年来,安徽台的纪录片创作步入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纪录片创作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获得了更多的支持。2011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同年,安徽省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若干意见》 。安徽省财政厅和安徽省委宣传部设立了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这个专项资金的起步资助大概50万元,这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电视台的压力很大,很难在创作的起步阶段投入这么多钱去做调研。 ”王振涛说。

第四个阶段,王振涛认为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纪录片人的传播方式、制作理念、制作形式都要发生改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跨平台融合,让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我们也开始定做一些产品,只要有盈利的空间,我们还是很愿意去尝试的,不能只是依赖财政资金的投入。明年,我台创作的纪录片《紫蓬山下》将播出,这部商业定制片会有一定的盈利。 ”

2

图为《大黄山》海报

《大黄山》的奇迹如何产生?

2012年,王振涛接到任务担任《大黄山》纪录片的总导演,他带领着一支数十人的团队,扎在了大山里面,从开机到播出用了两年时间。“我们当时的压力特别大。怎么能拍出不一样的黄山呢? ”王振涛和他的团队分析了所有关于黄山的宣传片和专题片,同时也观摩了许多优秀的国外纪录片,最终决定以国际纪录片普遍遵循的“故事化”讲述方式挖掘黄山地域文化的内涵。

“国外优秀纪录片擅于设置悬念、从平常人难以了解的细节入手,故事情节环环紧扣,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种创作模式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王振涛说,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到过黄山的游客很多,他们关注最多的是黄山的风光。但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我们却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表象,而是要从游客不关注的东西里面挖掘出有趣的故事。每一集我们都要在深入挖掘素材的基础上,精选出6到8个小故事,并通过‘陌生化’的视角讲述故事。 ”他说。

王振涛最常分享的一个故事就是“黄山迎客松” 。在黄山上,有一棵历经千年的“国松” ,这棵“国松”在开山和尚普门的笔记、 《徐霞客游记》里都有记录,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的画作里也有它的身影。北京人民大会堂就挂着一件巨幅“迎客松”画作,外事交往中有数以百计的各国领导人在这幅画作前留影。在历史和现实的爬梳中,摄制组找到这样的故事: 1972年冬天,黄山发生森林火灾,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打电话到黄山,指示一定要保证迎客松的安全。从这以后,黄山风景区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迎客松守松人,如今已传了19任。“一个故事胜过一打儿道理。 ”王振涛说,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通过故事传播理念,更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除了挖掘故事,技术革新是更为重要的事情。王振涛给摄制组配上3种小型的高清设备——佳能5 D 3、Go-pro 3以及六旋翼无人飞机。“电视台曾经的重武器——笨重的摇臂和轨道、磁带,实在难以完成黄山奇谲险峻的山势和风云突变的天气。 ”他说。

崇山峻岭之间,摄制组铺设上了电控轨道,一个摄影师同时监控两到三个5 D 3,最多的时候, 15台5 D 3遍布黄山。这些设备在黄山的各个角落拍摄黄山神秘莫测的云海、夜空、日出、日落。Go-pro 3体形小巧,摄制组将其绑牢在环卫工、修路工的身上,缆车的车窗上,黄山短尾猴可能攀爬的树干上,石蛙出没的溪流里…… “这次拍摄中,小型高清设备使用量达到80 %,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像视觉效果。 ”王振涛说,“这次拍摄还是国内首次使用六轴电磁陀螺仪,我们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山地飞行员和航拍摄影师一起合作,拍摄到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黄山镜头” 。

2014年春节前夕, 《大黄山》一经播出,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时, 《大黄山》作为国产纪录片的唯一代表在哈萨克斯坦哈巴尔电视台播出。“纪录片《大黄山》为安徽广播电视台锻炼出了一支年轻的纪录片创作队伍。继《大黄山》之后,我们又陆续推出了《中国文房四宝》 《黄山短尾猴》《天下徽商》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作出更多带有鲜明时代印记、彰显时代精神的纪录片精品,为新时代新气象留下真实鲜活、生动翔实的纪实影像,向世界展现优秀的中华文化。 ”王振涛说。

3

图为《中国文房四宝》海报 

形成传承有序的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台纪录片从以个人创作为主,到开办第一个纪录片栏目,再到今年3月组建由30多位纪录片创作骨干组成的海外中心,安徽台纪录片的创作传统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传承有序的格局。

王振涛介绍,随着海外中心成立,尤其是实行知名导演领衔的纪录片工作室制度,安徽台将改变以前的受众思想,转为用户思想,创造经济效益,以利于纪录片的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开拓纪录片市场,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尽力追求经济效益,争取版权效益。譬如, 《中国文房四宝》除了在中央电视台、爱奇艺视频平台播出外,还制作外文版,目前播映权已销售到英国、德国、韩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等国家。二是寻求社会合作,共享版权,共同开发纪录片项目。

“如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广大受众。未来,我们将努力打造‘纪录安徽’的IP品牌,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跨平台融合,让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我们将立足安徽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以及科技资源,放眼全国、走向世界。 ”王振涛说,总之一句话,做纪录片要耐得住寂寞,“纪录片的拍摄周期很长,收入比较低,必须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词都有真实的依据,一部好的纪录片用上三年、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是经常的事。文艺工作者必须用心、用情、用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

目前,王振涛正在做一部关于安徽合肥籍的清代名将刘铭传的传记纪录片《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这次他是小团队拍摄,仅带着两个人,携带数台高清小设备,走访拍摄了浙江宁波,福建福州马尾、厦门,广西镇南关,上海16铺码头,合肥刘铭传故居、墓园和台湾地区台北、基隆、新竹、澎湖等地以及法国、越南相关地区,寻找远逝的记忆。

编辑: 许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