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火似艳阳春 聊聊清宫火盆那些事儿

日期:2019-01-23 17:13:22 来源:西安晚报

资讯 >一盆火似艳阳春 聊聊清宫火盆那些事儿

清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吊耳火盆

清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四兽足折沿方式火盆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古人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他们在屋里烧起炭火,围坐在火盆周围,聊聊家常、讲讲故事,期盼春天的到来。火盆虽然是典型的实用器,但也不乏上乘之作,至于清宫火盆更是工艺了得,放到今天只能当作艺术品来欣赏。

火盆是农耕时代的常见器具

冬日围炉时用火盆燃炭取暖,是农耕时代人们常见的御寒方式。很多人家的火盆都是数代相继传承下来的旧物,它们造型厚重,纹饰丰富奇异,有些外表还鎏金错银,或施以珐琅彩,除具有实用功能之外,看起来也很舒展大气,具备艺术品的属性。这些品质、成色极佳,图案精美的古董火盆,不仅具有收藏投资价值,也为今人了解和研究古代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火盆的造型多为扁圆形,沿口较宽。这种造型设计的好处是重心低,置放平稳,即使不慎被人踢到,也不易倾覆,使得盆里的炭火和灰翻倒出来,烧坏物品。火盆底有平底、凹底、三足底多种样式,部分火盆两侧还设有提手或提环,方便端放移动。有些火盆还另配有木座,火盆嵌入其中,可供多人围坐烘烤,受热面积大,又不会烧着衣物鞋子。晚上入睡前,把燃烧未尽的炭火,埋到灰里压实,次日早上扒开,又能继续获得火种。

火盆最早的由来及其制作时间未有详细的史料记载。1989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赵甸子遗址一处房址内,发现两个形状不一的火盆,一个较浅,盆底已缺,一个较深,为小平底。这两个青铜火盆应该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火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

火盆在中原地区的流行,或与中式建筑的结构有关。中式建筑空间较高,墙体薄,门户众多,冬日室温会很低。用火盆烧炭置于室内,能快速提升室温,方便人们的生活起居。旧时的大户人家,重要的起居场所,如卧室、客厅、书房,冬日里都会常备一盆火,所以家里的火盆还不止一个。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烧火盆行》一诗中言:“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即描述了农耕时代冬日生活的情景。

火盆曾引发清宫大火

火盆极盛于清代。清代小说《老残游记》第16回中语:“屋内火盆旺着呢,快向屋里烘去罢。”据史料记载,满族人入关前就有在居室里用火盆来取暖的习惯,当时火盆一般是用黄土制成。入关后,满族人承袭了这种取暖方式,火盆便成了清宫取暖用具,火盆也由黄土火盆变成了铜质火盆。在清代宫廷画《雍正古装读书图》中,雍正皇帝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他右手拿书,跷着二郎腿,左脚踏在火盆边沿上,鎏金象首足火盆内烈火熊熊,火盆上还插有铜箸(铜箸用来拨弄火盆里的炭)。

由于大量使用火盆,清代许多宫殿并没有地下火道,例如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崇政殿中就没有发现火地和火炕的痕迹。随着时代的进步,清宫火盆变得更为精致,器形基本固定,用途也更为广泛。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炭火盆文物可知,清代的炭火盆样式非常多,太和殿的两个炭火盆均是用造价高昂的景泰蓝烧制而成,为防火星外溅,火盆外还加盖有不同金属的网盖,既实用又美观。

根据清代的宫廷档案记录,不同等级的妃嫔每年用来烧火盆取暖的木炭配额也不同。有趣的是,后妃们还会在入九的第一天,在点有炭火盆的居所里欢聚在一起吃火锅取暖。

然而,因为紫禁城里的建筑大多为木结构,人们用炭火盆取暖的同时,也让宫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易燃体,围绕这些火盆,曾发生过诸多事故。清嘉庆二年一个冬夜,乾清宫突然冒起大火,延烧到昭仁殿。侍卫和太监们开始大力扑救,但此时正值寒冬,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到了北边的交泰殿。眼看火舌就要伸到坤宁宫屋檐的时候,风突然转向,坤宁宫这才免去了一劫。事后经过查证,此次大火是因为太监在看守火盆时,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导致火星复燃而引发的。这场大火使乾隆皇帝苦心收集了五十多年的藏书精华“天禄琳琅”尽数烧毁,当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帝一怒之下,将掌火太监郝世通送刑部处死,其余有关的二十五名太监也分别受到了严惩。后来,嘉庆帝很快将乾清宫及交泰殿重新修缮完备,另外又重新征集各种版本图书,补齐了“天禄琳琅”图书。

此后,嘉庆帝对炭火盆管理格外注意,他甚至下令只许在太和殿的平地上安放两个火盆,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的火盆用完后一律撤除。


编辑: 许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