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釉陶:骏马骄行踏落花

日期:2019-03-04 10:21:25 来源:西安日报

资讯 >彩绘釉陶:骏马骄行踏落花

  

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笠帽。穿乳白色上衣,外套一件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黑色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女子所骑之马身材匀称、四蹄劲健,恰好映衬出了马上女子的时髦与秀美,是唐时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唐代妇女戴的帽子多以貂、裘皮、羊毛、毡、席藤类为原料,装饰也很多。笠帽、帏帽本是妇女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是从幂篱发展而来的。幂篱是西域胡、羌等民族所戴帽服,因西域地区多风沙,故用幂篱来遮蔽风沙侵袭。幂篱从西域传到内地后,与儒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吻合,幂篱的功用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了,也很快成为当时妇女喜爱的装束。穿起幂篱,使妇女显得端庄贤淑,神秘飘逸,楚楚动人。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这件女俑所戴笠帽就是用藤条编的。有的笠帽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新疆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物中常见这种戴笠帽的骑马女俑,敦煌壁画中也有这种形象的骑马妇女。但随着唐代社会风气的改变,帽子的遮蔽功能不再那么重要,仅仅作为装饰了,妇女的装束渐渐由遮蔽改为抛头露面。《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蔽障。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唐朝开放时代,妇女摆脱了礼教的羁绊,经常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听戏、看球、逛庙会,而且在穿着、婚姻、表达感情等方面都甚少受限制。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扬鞭催马在街市奔驰穿行。唐诗里描写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就经常骑马入宫,张祜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金门”。不仅如此,她还喜欢骑快马,“景阳楼上钟初罢,一骑嘶过凤阙前。”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礼记・内侧》规定“男女不通衣裳”,而女着男装则是盛唐时期女性社会化、时尚化的主要特征。《新唐书・五行志》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太平公主女扮男装歌舞于唐高宗前,唐高宗和武则天不但没有丝毫不悦,反而颇为欣赏。《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因此,妇女着男装、胡服的形象在盛唐墓葬出土的陶俑和唐墓壁画中随处可见。如这件永泰公主墓出土三彩胡服骑马女俑,头梳反绾髻,身上着深绿色大红翻领短袖胡服,下穿绿裤,腰束带,足蹬尖头软靴,骑一匹体壮膘肥的枣红色骏马,显得十分英武。唐代宫廷侍女一般称之为宫人,也有品级。《旧唐书・职官志》宫官条:“尚仪二人,正五品……司宾二人,正六品……尚仪之职,掌礼仪起居,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官属。”唐官制六品服深绿,该俑身份应为宫中女官,负责掌管仪仗,参与皇帝、皇后、太子、公主的出行活动,并充当仪卫。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