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草——王智斌书法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盛大开幕

日期:2019-05-09 15:18:16 来源:金砚传媒

展览 >仰望大草——王智斌书法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盛大开幕

2016年5月28日,由收藏快报和金砚传媒联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共同主办的“传承与经典系列”之“仰望大草”——王智斌书法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盛大开幕。

1

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 陈洪武致辞

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何丕洁先生;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能源学部主任黄其励院士;中国工程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院士;中国书协党组书记,著名书法家陈洪武;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张锡庚;著名国画家范扬;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陆一;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赵学敏,著名书法家任智等领导及嘉宾参加开幕式活动。

同时还邀请了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家论坛、央视书画频道、中国文艺网、国学频道、美术报、中国书法杂志、雅昌艺术网等30余家新闻媒体。

2

著名书法家 王友谊致辞

开幕式和媒体见面会由金砚传媒新闻部主任贾晶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陈洪武,著名画家范扬,著名书法家王友谊、任智、王智斌分别做了热情致辞。

如今的西北,习草书者并无特别的优势——传统已逝,又不处于经济与文化的发达地带,进退都不易。于是,王智斌选择了一条颇为平常的学书道路,由明清而唐宋,再及汉晋。此举看似逆流而上,实质溯流寻源,以期回归正脉。

3

著名国画家 范扬致辞

醉心于草书的王智斌,起初大约与许多人一样,钟情于明末清初的王铎。因为在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上是位颇能打动人、摄服人的书法家,他那一手酣畅淋漓的草书,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充满力量、变化,久久萦绕在观者心头。

除了王铎,北宋的黄庭坚同样是王智斌所迷恋的。因为他的大草有一种异样的气势和气质,其用笔或结体中开合、聚散、迭宕几乎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此种磅礴之气与现代人之心理形成共鸣,所以他的作品在当下受到青睐甚至追捧是必然之事。

4

著名书法家 王智斌致辞

对于王铎与黄庭坚这两位大草先贤的学习、借鉴,基本构成了王智斌前些年作品的基本面目。沿着这条道路继续上溯,他来到唐代,并驻足于此。

唐代不仅是楷书的盛世,也是草书的黄金年代。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张旭、怀素、孙过庭三位草书大家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5

展览现场

王智斌畅游于唐人的书艺海洋,心慕手追,朝夕为伴,其中对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用功尤深。如果说,王铎与黄庭坚将王智斌带入了草书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线条艺术海洋,那么张旭与怀素则让他在这个丰繁多变的艺术海洋畅游时有机会认识和领悟它的本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王智斌近年来将精力更多用于对唐人书法的研习,从那些看似单纯的线条中理解用笔之道,同时结合对魏晋时代书迹的临摹、学习,深化笔墨之功。

综观王智斌的作品,变化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坚持中锋用笔的原则,以圆融、婉转,富有张力和立体感的线条构筑书法的空间,借此凸现笔墨的内在之力;删繁就简,简化字体造型的结构,使作品形式力显现单纯、简洁之特征;注重并强化线条与结字的疏密与聚散,在用笔与结构的单纯与凝练中营造一种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丰富性。

王智斌生长在西北,这里有异常悠久、丰厚的文化遗存。如今王智斌的作品中虽然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经典书法的气质与内涵,但生长、生活之地的氛围和气息时时影响着他,这种影响,为他的艺术向着更深的层次掘进提供了可能。

6

展览现场

研习书法数十年,王智斌深知,笔墨之中真正能够打动人的东西,并不是其表面的美观或变化,在于其内涵。但内涵非实在之物,无迹可寻,只有在不断的研读、临习、感悟中才可认识、把握。于是,他又将学习的触角上溯到汉乃至先秦,此时,汉碑、摩崖石刻、汉简、西周金文成了他朝夕效法的对象。从这些上古时代的先人遗迹中,从那些更单纯、更简洁的笔画之中,王智斌体悟书法的用笔的本质与本原,以及文人情致之外的那一份朴质和坚实。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