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若不存 界画将焉附

日期:2019-06-25 10:59:50 来源:广州日报
关联艺术家:

资讯 >古建若不存 界画将焉附

12月12日,旅美画家冯长江将在广州举办新作展览,展出包括冯长江所擅长的重彩工笔人物画“新仕女”系列,更有一批其潜心数年绘制而成的“界画”作品。

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题材,以界笔、直尺为工具,以工整写实、造型准确为宗旨的界画,历来皆被崇尚文人画者视为“匠气”,费时费力不讨好,现代画家更鲜少涉足。但冯长江说,界画犹如绘画中的“非遗”,当越来越多的古建在缺少保护中逐渐损毁颓塌,皮之不存时,界画又将焉附?但他有一种责任感,就是欲将这一画种传承下去,只是,一幅界画就要耗费数月,冯长江也无奈表示:精力有限,能画一张,就多一张吧。

界画忠实保存建筑原貌

已突破审美范畴

请您介绍一下界画由盛而衰的过程及其衰落的原因?

冯长江:“界画”既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界指界尺,是建筑绘图时专供毛笔画直线的工具,界画是指绘画中采用这种界笔直尺、用界划的方法所绘的画。界画要求准确、细致地再现所画对象,分毫不得逾越,它形象、科学地记录下古代建筑亭台楼阁以及桥梁、舟车等交通工具,较多地保留了当时的生活原貌,其意义已突破了审美的范畴。

界画在唐朝几乎成了绘画界的时尚,众多画家以工谨、绚丽的笔墨和色彩孜孜不倦地描绘宫苑的华丽和帝王的奢侈,其中最优秀的被认为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也是界画发展的高峰期。宋徽宗画过一幅《瑞鹤图》,运用界画技巧将庄严巍峨的宣德门描绘得细致入微,几乎可以使人看清殿脊上整齐排列的块块灰瓦、飞檐上只只瑞兽和檐下木质斗拱的紧凑结构。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动,宋代大多数画家都会画界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中之一;但到了元代,文人画迅速发展,以工笔严谨、造型准确为创作宗旨的界画遭到排斥,画家急剧减少,出现了衰败迹象,至清代则成绝响。

古代界画名家唐代有李思训,宋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但近现代擅长界画者甚少,在清代袁江、袁耀画了一批界画之后再没有人做了。十多年前人们发现画家黄秋园的界画精绝,雍容典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这位老先生画了几幅亭台楼阁式的界画以后也销声匿迹了。我这两年画的这批界画,目的不是叫人家来学,而是来传播这种界画。

一直以来界画都被认为“工整”而有“匠气”,其创作难点在哪里?

冯长江:首先,它耗时耗力。画一幅界画一般尺寸不会小,常常两三个月趴在那里画,细细密密的,一根挨一根地画线,不能错,错了几乎没有余地可改,往往画一天下来,整个后背都僵了。

另一方面,作画者必须懂得古建筑结构。那些斗拱的位置、梁、柱、椽之间的穿插,必须符合力学的、建筑结构的规律,如果随意乱来,内行人看一眼就知道。我年轻时曾大量临摹过壁画,先后对中国山西境内的芮城永乐宫、稷山的青龙寺、新绛的稷益庙、繁峙的岩山寺、高平的开化寺、太原的娄睿墓等处壁画进行了大量的、长时间的临摹、复制及研究,这些经历都让我对古建筑有所了解。可以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还知道界画的历史,并学习研究过,所以还可以做。如今古建筑损毁严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年轻人不懂古建筑结构,也缺乏足够兴趣,对界画的继承可谓无从做起,这让人担忧。

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需从工笔重彩画入手

看您的女性人物画,很容易被她们衣服上那些精细、精致的褶皱所吸引,这些线条疏密有间,灵动穿插。这种风格和您在移民前体现出的“云南画派”风格,即人物被过分的装饰性抽绎为类型化的符号和图案,差别明显。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冯长江:因为我去美国后,参观了一个很有名的国际艺术节,叫:ARTXPO。我被震撼了: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还有代理商,卖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色彩构成的美感、形式的新颖、制作的精良、构思的奇异,你所有可能想象到的艺术效果在这里都能找到。如果你要到那里去取经,取它的优势,肯定死定了。我领悟到,如果你想强大,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优势,发展他们所没有的——中国传统富有生命力的线描。我做过十多年壁画艺术研究院的院长,临摹过近五千尺的古代壁画,有过硬的以线造型的功力, 而且习过西画,能驾驭色彩和光影,可以赋予线描以新的生命。

我认为,西方人看我的画并没有被“线条”概念所束缚,因为线在绘画中的运用很普遍,是世界性的。最早文明的发祥地,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的绘画都是以线造型,与中国绘画同出一辙,但随着他们对光影色彩的发现与认识,线逐渐退隐,只是作为轮廓存在。而在中国,随着古文明的进步、中国文字的演变、毛笔的发明演变,线也渐渐发展、完善。中国的线不仅完成绘画造型任务,还具有表现光影,表现物体体积、质感、空间的能力,同时它还具有音乐节奏,旋律的美感。

但您签约的画廊向西方民众推介您的这些画时,用的却是“纸上油画”的概念,这是为什么?

冯长江:外国人大多数看不懂中国水墨,对中国画里的留白、计白当黑,可能再有能耐的翻译家也很棘手,他们甚至会误认为这是草稿,是未完成的作品。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你用的是纸还是布,是油彩或是水彩,关键是你在这种纸上、布上做了什么沟通。

我个人认为,如果说我们要向世界沟通,展示我们的艺术,可以从中国的工笔重彩画入手,从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到周昉、张萱这些人,都是真正用色彩的语汇去和世界沟通的。可惜,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这一部分传统没有传下来,现在传下来的所谓古代工笔重彩模式,实际上是“淡彩”。我现在做的事就是使用地地道道的重彩,浓烈的、繁复的,用色彩这一世界共同的语汇来感染大众。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油画就意味着色彩,是光、影、色彩最有说服力的美术作品。因此,“纸上油画”可谓是对我作品中色彩运用的肯定。

大家简介

冯长江,1943 年7 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4 年随中国著名美术史学家、工笔画家潘絜兹先生学习传统工笔重彩绘画及中国古代壁画的临摹、复制,为形成以后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重中国传统线描的节奏韵律美,融入西方绘画的素描、色彩的丰富语汇,画面视觉效果丰厚、明净,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具浓郁的时代气息。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