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个展于苏州博物馆开幕

日期:2019-12-26 16:09:58 来源:凤凰艺术
关联艺术家:

资讯 >苏新平个展于苏州博物馆开幕

近日,苏新平个展“万物是凝固的”于苏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多为苏新平1989年至1992年的石版画,主要色调为黑白灰与苏州博物馆这座建筑所强调的黑白灰具有一致性。

1

2

 “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

极多转为极简

“万物是凝固的” 展览呈现的作品不多,如果仅是走马观花似的观看,几分钟就能看完。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忘记应该驻足用心感受当下的生活与风景,所以这次展览仅挑了八件作品展出,当您走近每一件作品,认真观看,用心感受,您会“回到”八九十年代的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同艺术家一起感受草原上强烈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物体上,让您睁不开眼睛,感受单纯纯净的天和地与时空关系。就如策展人李振华在接受采访时候所说:“我希望找到情感上共鸣,人与天地间的感受,以及苏新平在大草原上孤寂和贝聿铭先生在美国的游历心理上的孤寂。”

3

4

“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

5

“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艺术家苏新平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此外,很多艺术家在策划展览的时总希望展出的作品多多益善。但是这次策展人在策划的时候,是根据苏新平的经历性格,艺术作品,艺术脉络等基础上做“减法”,少而精是本次展览的特点之一。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极度单纯的时候才更有震撼力,有时过于丰富的反而容易平淡化。这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至简。

用投影仪重现早期作品

本次展览的艺术作品是1989年至1992年的《寂静的小镇》石版组画,其中有两件影像作品。通过投影与立柱,重置一个新的空间,似乎将画中的人物,白马等内容置身于整个空间中,观者通过留影的方式与画中的小孩子,白马等互动。这种新的尝试打破了人们站在艺术作品前欣赏的固定形式,人们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作品之中仿佛已是画中人。很多观者抱着猎奇的心态,站在作品前,摆出各种姿势与画中的人、白马、建筑等互动并合影留念。

6

7

8

9

10

“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观众与艺术作品互动

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也促使我好奇的问策展人为什么以投影的方式将苏新平八九十年代的版画作品重现在苏州博物馆的展厅之中,李振华告诉我说 :“一个特定地点的展览,应该有一个来自特定地点的艺术作品呈现。我希望它有一个被延展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将绘画放置于这个空间之中,并不能呈现作品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于是我试着去创造两者之间的呼应关系,比如两柱结构,还有投影里面放大的画面等,当观众在空间中感受绘画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共感,这种共感关系恰恰是我在寻找的。”

11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九》(Silent Townlet No.9 ), 石版画( Lithograph),46×57cm,1992

12

苏新平 《寂静的小镇之六 》(Silent Townlet No.6),石版画(Lithograph),60×45cm,1991

13

“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策展人李振华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正如策展人所说,来自特定地点的艺术作品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展出。苏州博物馆馆址位于太平天国忠王府,又临近拙政园狮子林,拥有几百年的文化底蕴,在结合苏州人慢节奏的生活,与本次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草原游牧民的文化生活相得益彰。

14

15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另外,此次展览也融合了艺术家作品的特点,使艺术作品与空间产生共鸣。例如在《寂静的小镇》作品中电线杆的投影,土坯房的投影,马的投影,黄昏的投影等等。策展人将苏新平儿时的记忆,画中的投影,画中的几何图形完美的契合在这座建筑空间里,让观者看到画,就想到空间,看到空间就想到建筑师,这也许是艺术家和策展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逝去的贝聿铭大师。

两根柱子是高速公路的基础架构,是日常生活建筑的结构,是藏在工业化中的知识与民生。柱子是抽象的知识体,也是最基础的建筑表述。创造的柱子和建筑空间,形成错位关系,建筑的外立面支撑和柱子支撑的力学关系,也与贝聿铭先生的草庭中的柱子,忠王府中的柱子,有回应。——李振华

展览是艺术家早期的作品

就如之前介绍,这次的展出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创作的。八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社会的改革时期,文化界百花齐放,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兴起了很多艺术思潮,并出现许多反思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的艺术作品。所以策展人说八十年代的文学令人着迷,他自己也会反复的看八十年代的电影、小说。当您分析那个年代,体会到以前大草原的生活,感受到草原上炫目的阳光带来的永恒凝固的瞬间,您就会与当时的年代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16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一》 (Silent Townlet No.1),石版画(Lithograph), 50×67cm,1989

17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二》(Silent Townlet No.2), 石版画 Lithograph,52×69cm,1991

18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三》(Silent Townlet No.3),石版画(Lithograph),51×67.5cm,1991

19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四》 (Silent Townlet No.4),石版画(Lithograph),49×63cm

对于艺术家来说,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艺术思潮虽然是他一直关注并且有所参与的,但没有去跟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创作了一批以草原为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色彩单纯,具有强烈的光与影的变幻,是对自己儿时生活的投影。从小生活在荒凉孤寂的草原,只有孤零零的天、地、土坯房、马等,所以这种孤寂感实实在在的凝固到艺术家的作品中,作品表现的人和物大多是平躺、行走、沉睡、沉思,仿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艺术家眼里都是静止的、宁静的。这种孤寂、单纯、美好、平静等元素,通过光和空间的重新布置,投放到展厅中,从而形成“万物是凝固的”时空关系。

20

1991 寂静的小镇之五 Silent Townlet No.5 54×69cm 石版画 Lithograph

苏新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在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宇宙的关系不会变,但是世界在变化,面对变化的世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我希望捕捉到这种心理变化和观念变化,当然基础性的东西是始终不变的”。

80年代阿城的《树王》《孩子王》《棋王》和苏新平的创作互为依托。80年代的文化空前活跃,其中最大的冲突应该是来自全球化社会转型的现实,以及自己近历史状态反思有关。思考传统、自我、存在和时间,这些冲突在今日看来已经远去了的,没能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新,也从来没能在高铁的时速中,在网络信息的瞬息中,在经济便捷的交流中,失却。反观过去的新,也就让现在的有所依,不再追问的,随着时间远去的,也就留在了时间中,等着再次被发现。——李振华

第一次放手让策展人对作品再创造

如何找到建筑空间与艺术作品的关联性,这的确超越艺术家日常的思考,因此同样也是策展人的苏新平在此次自己的个展中几乎是“隐退”状态。

22

“万物是凝固的”展览现场

艺术家说:“ 作为艺术家希望每天有新的可能性产生,因此当我听到李振华提出的策展理念时我就很认同,我希望他能在这次的展览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策展人独立发挥,并且对自己的作品再创造。”之所以展览呈现出好的效果,离不开他们之间彼此的信任与配合。

在展览开幕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小插曲,一位游客无意走进了展厅,工作人员发现后提醒她展览还未开幕,不能参观,那位游客道歉解释:“ 因为这些画太好看了,导致自己没有看到告示牌,我直接冲着画就走进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如果厌倦了繁华都市的喧嚣,想要片刻的宁静,不妨在2010年2月12号之前亲临展览现场,也许您也会与那位游客一样在不经意间闯进八十年代的草原,感受到专属于那个年代的孤寂。

23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七》(Silent Townlet No.7),石版画 Lithograph,52×71cm,1992

白马非马是艺术家内心的孤寂,是天地间的,是符号和意向的投射,远去的还有过去的时代,夹杂不清,悬而未决,随着时间消逝了。孤寂是可以扩散的,可以在空间中弥漫,并形成视觉上的局部,白马很具体的被放大的尺度,与柱体和空间,构成一个更辽阔大地的比例扩张。与绘画的尺幅形成两个具体的体验。多媒介和版画,是现在和过去的两种情感,来自艺术家的图像,在凝视和观看中,有最明亮的光。来自投影的光,模拟投射的角度,如太阳或月亮,投射的图像,也是影,是来自历史的瞬息。——李振华

展览信息

24

苏新平-万物是凝固的

艺术家:苏新平

策展人:李振华 汤宇

展览日期:2019年12月15日-2020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

特别支持单位:爱慕集团

编辑: 许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