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安将徽州漆器传统技艺推向全球

日期:2020-09-17 14:13:39 来源:站在黄山仰观宇宙
关联艺术家:

资讯 >范福安将徽州漆器传统技艺推向全球

1

日前,黄山市著名漆画艺术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项目徽州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范福安代表他所创办的黄山市安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接到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通知书,资助金额为85万元人民币。这是范福安的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项目连续两届获此资格,已累计获得120万元作家艺术基金资助,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唯一获得国家资助的项目。与去年以培训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才为主不同,今年范福安的主要任务是将他的漆画艺术作品在全国重要城市长春、福州、合肥、上海、济南、天津进行巡展、交流、传播,国家资助的艺术基金专项用于巡展和展陈开支。

我国的髹漆技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达到了很高水平。徽州漆艺起源较早,在南宋罗愿《新安志》中就有采漆的历史记载。在明代时期达到鼎盛,明朝廷重视漆器生产,设有官坊,名为“果园厂”,徽州民间制作的漆器中比较好的作品有时能达到官坊水平。明万历(1573年——1620年)《歙志》卷九对此有明确记载:“髹器则余氏、汪氏俱精,有退光罩漆、胎锡雕红、泥金螺钿诸种,上者欲追果园厂。” 明代徽州螺钿髹漆技艺已相当精巧,据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近徽吴氏漆,绢胎鹿角灰磨者,螺钿用金银粒,杂蚌片成花者,皆艳,古未有之。”可见,当时,吴氏绢胎鹿角灰磨光漆和螺钿漆工艺水平都有所创新,清代漆彩雕刻成为徽州漆器的主要特色之一。而这一时期的螺钿漆器作为朝廷贡品送入皇宫。

明代黄成在《髹饰录》中将漆器分为14大门类,据说技法多样甚至达到上千种。康熙年间,徽州漆器以木为胎,土漆拌瓷粉,金刚砂为涂料,制成漆砂砚。民国《歙县志·方技》记载:“程以藩、善制漆器,精者银胎嵌甸红黑退光诸目,......缀补旧物,无迹可寻。”清末以后受社会动荡影响,徽州漆器与其它产业一样,一片凋敝。这些传统工艺也都难以为继,许多工艺失传,包括漆砂砚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战乱的影响,有许多珍贵的漆器工艺品一度失传,据已经故去的原屯溪漆器工艺厂老漆工俞金海回忆,菠萝漆工艺在抗日战争前期就已经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此项技艺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复生产,二十世纪50年代初,当地政府将一批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屯溪工艺品社,生产漆器、罗盘等工艺品。后屯溪工艺品社更名为屯溪工艺品厂,主要生产漆器和竹编这两个系列产品。1956年,屯溪工艺厂的老漆工甘金元复原螺钿漆器取得成功。1958年,该厂生产出60多件漆器雕漆画由有关外贸部门外贸出口,1959年徽州漆器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一个高峰期,俞金海、饶云卿、甘金元等老一辈漆器工艺师带领他们的徒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部装饰的设计和创作,制作出著名作品“百子图”漆画屏。二十世纪60年代“文革”开始后,漆器制作也陷入困境,许多艺人被遣散。1972年,周总理关于恢复工艺美术品生产,以利于出口换汇的指示传达后,屯溪工艺品厂重新恢复漆器生产,但当时产品题材过于政治化,不适应外销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不显著。改革开放后,漆器生产重获生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漆器工艺品受到外销市场的欢迎。1978年,老漆工俞金海经反复试验,终于制成菠萝漆,并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1984年8月,屯溪漆器工艺厂加入全国漆器质量管理协会,并成为理事单位。以此为契机,漆器产业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1987年,屯溪漆器工艺厂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取得了与扬州漆器、福州漆器、北京金漆器齐名的地位。在随后的企业改革浪潮中,屯溪漆器工艺厂于2004年4月停止生产,成立留守处做善后工作。为了保留这门技艺,当时的厂法人代表奚建辉带领厂里工人40余人,成立了黄山市漆器工艺有限公司,继续发展漆器工艺品生产和销售。2008年6月,徽州髹漆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髹漆技艺历经沧桑,目前流传至今的这些技艺只是古代髹漆技艺中很小的一部分,蕴含着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一般学者认为,徽州髹漆技艺主要包括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以螺钿镶嵌、菠萝漆和漆砂砚著名。最具特色的为菠萝漆和漆砂砚。按照《髹饰录》中漆器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徽州髹漆技艺主要五大类技法进行归类,均属于《髹饰录》中的十四大门类。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件漆器作品的完成不仅仅只运用一种技法,往往综合运用到各种髹饰技法。

目前,徽州髹漆技艺的传习基地有奚建辉成立的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甘而可、范福安、俞均鹏、汪大俊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甘而可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徽州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福安、奚建辉、俞均鹏、章国华、汪大俊、江延根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俞万进等被认定为市级传承人。

2

这其中,大学时期精修油画的范福安极具创新意识,他的漆艺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漆器、漆画及艺术推广工作,由他开创的漆画艺术不仅是对徽州传统髹漆技艺的传承,更是超越传统技艺的现代绘画,代表作有:《徽州女人》、《古巷深深》、《徽府秋韵》、《山居》等,其系列漆画作品已被国家及新西兰使馆、丹麦王室、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湖北省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合肥市政府等收藏,或许是这些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他赢得连续两届国家艺术基金的眷顾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并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这里有必要向读者、受众特别强调的是,从去年冬天起,范福安花费了近一年时间创作的两幅丹麦女王和亲王肖像漆画,作为国家外交部、文化部赠送丹麦王室重要礼物的故事。范福安说,“这两个肖像是由国家文化部和丹麦驻华大使和丹麦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一起邀请我为丹麦女王在中丹建交65周年之际为他们创作的肖像。”在创作这两幅将载入中国与丹麦文化交流史册的艺术瑰宝过程中,范福安从选用材料上和创作技法上做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第一,漆画在板上制作,底板全部使用天然材料,所以,你到我工作室闻不到一点气味,因为它是天然的纯植物的。将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生漆加工变成熟漆,用麻灰调色做板,板要做的平整光亮,不变形。它能够抗氧,耐酸耐碱,耐高温,能保存上千年以上,所以,现在中国出土一些东西,一个是青铜器,一个陶器,陶瓷,一个金币,然后就是漆器了。另外我运用了我们徽州的漆器的一种技法,结合了中国的一些各省市的传统技法以及我们徽州明代黄成所做的《髹饰录》几百种上千种技法,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再加上大学学的油画专业,将这些东西方的技艺和油画一起融合,开辟出一种漆画界的先河吧。”

范福安说,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传统的徽州髹漆技艺与现代油画技艺完美结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意味深长的说,“用中国的大漆传统的技艺,和欧洲的油画色彩关系、绘画关系相结合,这样做非常的有意义。否则一味传统的东西在国际上不一定被认可、能看得懂。一定要把东西方的文化嫁接,嫁接以后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它很有生命力。一个是很有生命力,第二个艺术它没有国界,大家更能理解。”

记者注意到,之所以从事漆画艺术创作的人如此稀少,能把这门艺术推向世界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是因为从事这中艺术创作,技法用料异常繁复,制作漆艺画的过程更为艰辛。仅作画用的底板就要从初坯做起,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要自然晾干的过程,而且在用料用色上不能有一丝一点的差错。范福安介绍了他的创作过程:“我在做肖像当中,采用了大漆的漆粉、玉、钻石,金箔、银箔,蛋壳粉等等,还有矿物质的弱漆的色漆材料,全部是天然的。尤其是亲王身上的这个钛金蓝,非常难做。在传统技艺当中,这种天然矿物质做的不好就发暗。你看我一点点做一点点撒,上漆上色。这幅作品耗尽了我将近有一年的时间。”

由于长期精力体力透支,加上作为吉林省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的范福安在制作漆画期间还要在黄山和长春之间奔波,范福安曾因用眼过度曾造成视网膜脱落。闻此消息,对文化艺术工作极为重视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建春带着市文化委负责人专程登门看望他。

范福安向记者透露,“我现在有更大的想法是,一个是自身超越自己,另外一个我还要去发明,做一个发明的课题,一个代表这个行业的国内国外都没有的项目。”

在此,我们祝愿范福安先生继续怀揣着他的艺术梦想在徽州漆画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