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DDING 第24期丨揭秘日本浮世绘
日期:2020-12-29 09:47:33 来源:中国嘉德
拍卖
>E-BIDDING 第24期丨揭秘日本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兴起于17世纪末,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自然风光,或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图景。其包罗万象又充满人间烟火的题材,组成了一幅太平盛世下日本世俗文化的全景图,在17至19世纪里大放异彩。
从浮世绘中也可以看到日本艺术与中国和西方艺术间的交流。浮世绘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明代书籍版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与复杂考究的制作工艺。由于日本对欧洲的茶叶出口,印于茶叶包装纸上的浮世绘图像被欧洲艺术家注意到,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引起一股“日本主义”热潮。德加、⻢奈、梵高、高更等西方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浮世绘,其中梵高名作《星夜》中的涡卷图案即被认为参考了葛饰北斋的著名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文森特·梵高
《星夜》
1889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
1831年首次发行版本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浮世绘体现着日本艺术的独特样式及审美趣味。本次中国嘉德网络拍卖(第24期),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特推出“流光丽影——浮世绘版画专场”,含括21件精美作品,分别出自六位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绘画师之手。本文将介绍这种艺术形式的渊源及风格,同时希冀以精彩的拍品预览给各位藏家及爱好者带来一场美的视觉享受。(关于浮世绘的具体制作工艺,请关注微信服务号“中国嘉德网拍”将于12月28日推送的文章《浮世绘的制作工艺与形式演变》)17世纪末开始,日本文化中心从京都转移到江户(今东京),经济快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商业文化。表现世俗生活的浮世绘应时而生,名字含义取自“虚浮世界的绘画”,喻及时入世行乐,人生如过眼云烟之意。浮世绘的主要类别为水印木刻版画,在美术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美人绘是浮世绘最主要的题材,是画师在理想化人物样式中创造的唯美世界。铃木春信(约1725-1770)是日本浮世绘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女子如东邻少女,体态轻盈,似带有青春的感伤。这种独特可爱的美人绘风格被称作“春信样式”。铃木春信擅长取材古代和歌来表现当世风俗,“流露出受宫廷审美意识影响的优雅余韵”,这使当时的观赏者须有较好的古典文学修养方能完全理解其作品。此次上拍的《安部仲麿》画面上方的和歌,是中日两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作品。此幅浮世绘以游女倚船望月为主题,表现阿倍仲麻吕于中国赏月思乡的心境。
起拍价:RMB 1,000
经过几代画师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探索,18世纪后期是浮世绘的成熟时期。矶田湖龙斋(1735-1790)继承铃木春信画风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相较春信画面中的古典趣味和梦幻般的美感,矶田湖龙斋笔下的女性更具鲜活生命之真实感。对比铃木春信的代表作《雪中相合伞》与此次上拍的矶田湖龙斋的同名作品,后者画中撑伞的男子将伞向女子倾斜,姿态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
铃木春信
《雪中相合伞》
1767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Lot 12523
矶田湖龙斋 《雪中相合伞 》
1960年代
纸本 木刻水印
27×20 cm
起拍价:RMB 1,000
18世纪末是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底稿画师大显身手,雕刻师和印刷师精工细作,套色精美的浮世绘风靡一时。相较铃木春信、矶田湖龙斋笔下柔弱优雅的美人形象,18世纪末的流行样式是丰满、充满力量感,且色彩明亮的女性形象。喜多川歌麿(1753-1806)是此时最著名的浮世绘大师之一,堪称达到了美人绘的最高境界。他以“大首绘”著名——有脸部特写的半身像,由于视觉效果中画中女子脸部较大而得名。喜多川歌麿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吉原贫妓充满同情,以纤细的笔触探究女性内心深处特有之美,并擅长通过服饰、道具及细微的形象差异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态。

江户时代(1601-1867)末期的大众审美转向对颓废、艳情色相的崇尚。溪斋英泉(1791-1848)是江户末期的代表性画师。他经历传奇,25岁前后开始浮世绘创作,晚年曾沉溺于酒精与女性之间,甚至开了一家青楼。美人绘中,属溪斋英泉所画女性最为娇媚。他笔下从来不是窈窕风雅的女性,而是专画平凡但妖艳倔强的女性。此次上拍的《当世点眼镜》,画中女子有着细长的眼睛、上挑的眼尾,眼神独具魅惑,且下唇厚润,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娇艳之美。
Lot 12526
溪斋英泉 《当世点眼镜》
1960年代
纸本 木刻水印
40×27.5 cm
起拍价:RMB 1,000
葛饰北斋(1760-1849)长达70余年的作画生涯在浮世绘画师中无人可比。他涉猎甚广,超越美人画的传统内容,以风景画成就最高,将空间、阴影等西方绘画元素融入浮世绘,并创造了渐变羽化等新的拓印技法。葛饰北斋年逾七旬时,花费5年时间,创作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景版画系列《富岳三十六景》,达到他画师生涯的巅峰。《富岳三十六景》以不同的位置、角度、季节、时间全方位地表现富士山这一主题。本专场将上拍三十六景中的五幅。葛饰北斋在晚年自称“画狂人”,透着些许中国文人诗意。他确如“画狂人”,一生不断挑战新的领域、开创了独特境界。在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千禧年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中,他是唯一一位日本人。
Lot 12533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隅田川关屋里》
1960年代
纸本 木刻水印
27.5×40.5 cm
起拍价:RMB 1,000


歌川派是19世纪中期浮世绘的最大流派,开山鼻祖歌川丰春(1735-1814)的学生歌川丰广培养了名画师歌川广重(1797-1858),三人名字是依照当时浮世绘界师徒艺名的传承规矩所定。歌川广重是举世闻名的风景画大师,与葛饰北斋齐名。受老师宁静内敛的为人和对画面情感氛围的重视,歌川广重的绘画诗意雅致。但他没有停留于师傅的歌舞伎浮世绘,而是开始风景画创作,与葛饰北斋一道给江户末期充满颓废之感的美人绘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相比于葛饰北斋生动活泼的风景画,歌川广重用秀丽的笔致表达笼罩于典雅幽抑气氛中的自然景象,具有柔和抒情的境界。《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是他风景画的成名作。此次上拍的《大矶虎雨》为系列中第8景及第一幅雨景。画面中马上的旅人披着斗篷蓑衣,冒雨疾行,雨中的街道和村庄充满了寂寥。画师通过画面构成,展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季节感”,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气氛,却又不乏气度。

《名所江户百景》系列是歌川广重去世前最后的杰作,集一生所得于其中,独特的魅力使其在当时的销售量即达到1-1.5万部。因擅长多变的视角和奇特的构图,他被称为“江户摄影师”。此次上拍的《夏之部龟户天神境内》堪称这一系列中最华丽的画面。龟户天神社以“东京第一赏藤胜地”闻名,每年举办的“紫藤节”,早在歌川广重生活的时代以前就非常有名。画面前景的紫藤花架和后景中的太鼓桥以及水中倒影,谱出一曲流丽的季节之歌。
此次上拍的《夏之部大桥安宅骤雨》也是《名所江户百景》系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梵高曾临摹此幅浮世绘,创作了油画《雨中的桥》。桥上的旅人被突然袭来的骤雨迫得仓皇四散,如织的密雨中,水面上一叶木筏悠然而下,带有无尽的诗意。
文森特·梵高
《雨中的桥》
1887年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Lot 12538
歌川广重 《名所江户百景——夏之部大桥安宅骤雨》
1960年代
纸本 木刻水印 38.5×26 cm
浮世绘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现实空间的抽象化,与对局部细节的精细描绘形成鲜明对比。对整体结构的抽象搭配对具体细节的刻画入微,以独特的方式关联了抽象与具体两种视觉元素,是日本美学独创性的特点。浮世绘历史悠久,兼具美术史价值与装饰趣味,是极佳的收藏品类。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