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5周年秋拍 | 盘陀石上者谁子 杳然相望如神仙 —《纪晓岚像》与纪昀等《曹学闵六十生辰寿册》

日期:2020-12-29 11:21:29 来源:中贸圣佳

拍卖 >中贸圣佳25周年秋拍 | 盘陀石上者谁子 杳然相望如神仙 —《纪晓岚像》与纪昀等《曹学闵六十生辰寿册》




中贸圣佳25周年秋季拍卖会
Sungari 25th Anniversary Autumn Auction


预展Preview
1月23日-1月24日

拍卖Auction
1月25日-1月26日 

地点Location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中有这样一则:“董文恪公尝为余作《秋林觅句图》,余至乌鲁木齐,城西有深林,老木参云,弥亘数十里。前将军伍公弥泰建一亭于中,题曰:秀野。散步其间,宛然前画之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往西北,在乌鲁木齐城郊,纪昀感悟景致如画,因此得出了“事皆前定,岂不信然”的先验论调。这里面所提到的《秋林觅句图》是纪昀的老师董邦达在他三十六岁的时候绘制的,除却《笔记》,纪昀还有诗记载在他的诗集中:《己卯六月先师董文恪公招余饮,醉中为作秋林觅句图,后余至乌鲁木齐城西有坤司马所建秀野亭,案牍之暇,独步其间,乔木捎云,宛然此景,始知人生有数早兆于十载前矣》。

清代江藩所撰《国朝汉学师承记》:“公于书无所不通,尤深汉《易》,力开图、书之谬,《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矣。”纪昀深研易学,又笃信命理,简单通俗来讲,纪昀作为一位大学者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在己卯(1759年)同一年,董邦达还有一幅为纪昀创作的画作,这就是同样被记录在纪氏文集、年谱等书中的《幽篁独坐图》。
 
 
沈朗(清)、董邦达(1699-1769)合作纪晓岚幽篁独坐图
立轴 设色绢本
68×42cm
 
题识:1.钱塘沈朗写。2.己卯(1759年)新秋,为晓岚年兄补竹石。东山董邦达。
钤印:云浦(白)、沈朗(白)、东山(白)、是达也(白)、非闻也(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301页,第11、23、17印)
 
著录:
1.《纪文达公遗集》卷十,清刻本,嘉庆十七年(1812年)。
2.《纪晓岚年谱》第30、5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纪晓岚文集》第49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4.《雪桥诗话三集》第27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
说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钱塘画师沈朗为纪昀写三十六岁像,纪昀老师礼部尚书董邦达为补竹石,助成全幅。是幅纪昀一直宝爱,专有诗作被记叙在自己的诗集当中,并被收入文集、年谱以及其他清人笔记当中。

《清代学者像传》 纪晓岚像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达。纪昀和董邦达的师徒之情,始于其父纪容舒“遣昀受业于东山董先生”,纪昀《书陆青来中丞家书后》记叙到:“乾隆戊午,余与陈光禄枫压读书董文恪公家”,乾隆戊午年是1738年,所以至少纪昀在十五岁时,就已经在董邦达府邸受业诵读。
 
董邦达(1696-1769),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以尚书励廷仪荐,命在户部七品小京官上行走,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十二年,命直南书房,后历经户、工、史、礼诸部,官终礼部尚书,谥文恪。从董邦达一生的履历来看,他始终都在工、礼诸部调动,并没有非常显赫的政治成就,不如自己的儿子董诰(图列紫光阁),但“嘉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父子辅佐三朝,这样醇正敦厚的家风涵养对十五岁的纪昀来说,莫不是最好的受业。董邦达一生以书画受知于乾隆帝,“每以艺事上邀宸眷”入直南书房,长子董诰也长于丹青。《清史稿·董邦达传》称:“邦达工山水,苍逸古厚。论者谓三董相承,为画家正轨,目源、其昌与邦达也。子诰,自有传。以董源、董其昌、董邦达为一脉,评价不可不谓之高。
 

《南画大成》第七卷·人物 张赐宁 绘《纪晓岚像》与本幅《纪晓岚幽篁独坐图》 对比
 

《幽篁独坐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纪昀三十六岁,《钱竹汀居士年谱》载:“尚书休宁汪文端公由敦、侍郎新建裘文达公日修、富春董文恪公邦达,被旨修《热河志》,属居士(钱大昕)与纪晓岚任总纂之役。其秋大驾幸木兰,汪、裘二公奏二人,即令扈从热河,就近采访排纂。途中恭和御制诗进呈,天语嘉奖。由此馆中有南钱北纪之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十四岁的纪昀扈驾滦阳,从猎木兰围场,他在此期间写了大量的“恭和诗”,因而得到了乾隆帝“天语嘉奖”的赏识,而后纪昀充功臣馆总辑、充会试同考官,在仕途上三十六岁的纪昀算是真正开端,而纂修史志或许是乾隆帝与董邦达觉得最适合纪昀的一条道路。纪昀虽然没有直接继承董邦达的丹青技艺,但至少在修撰类书这一点上,有着《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经验的董邦达,很难不会对纪昀编纂《四库全书》产生影响。
 
关于绘者沈朗的资料已不易查找,连纪昀的诗集中也没有再多题记,从“沈生”的称呼来看,他应该要比三十六岁的纪昀更要小些,而清代工写人物的画师,以目力手工的条件限制,年纪也绝不会大。河北省博物馆藏有沈朗为戈锦和纪容舒(纪昀父)所绘制的《二老比肩图》,画作后有翁方纲长题诗跋,他的写到:“二老此会时,我病未趋谒,五十一年后,须眉栩尤活”,落款为嘉庆庚午(1810年),所以五十一年前,沈朗为二老绘图的时候也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这一年。从这一年的反复出现,再到其后的不知所闻,这样一位善写照的“画画人”,或许为纪氏服务的时间仅此一次。
 

河北省博物馆藏 沈朗 绘《二老比肩图》
 

从束发之年再到已过而立,十几年的师生情谊,想来董邦达对于纪昀的了解,都融汇进了他所写就的几簇幽篁之中。《国朝汉学师承记》评价纪昀:“公一生精力粹于《提要》一书,又好为稗官小说,而懒于著书,少年闲有撰述,今藏于家,是以世无传者。”虽然纪昀博综六经,但除却编纂《四库全书》之外,最大成就仅以《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四卷闻世。“最怜干宝《搜神记》,亦附刘歆《辑略》编”—洪亮吉语,在现代研究学者来看,大多把《笔记》的产生归结为文字狱与思想禁锢,但《阅微草堂笔记》中,不光光是怪力乱神的“稗官小说”,其中很多是结合自己的生平实际,“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所以使得《笔记》更具真实性。如《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中有这样一则:“曹慕堂宗丞有乱仙所画《醉钟馗图》,余题以二绝句曰:一梦荒唐事有无,吴生粉本几临摹。纷纷画手多新样,又道先生是酒徒;午日家家蒲酒香,终南进士亦壶觞。太平时节无妖疠,任尔闲游到醉乡。画者题者,均弄笔狡狯而已……天地之大,无所不有。随意画一人,往往遇一人与之肖。随意命一名,往往有一人与之同。无心暗合,是即化工之自然也。”从琐事而引出“道在天地”的主旨,纪昀在《笔记》中说道:“吾平生信佛不信僧,信圣贤不信道学”,这恐怕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得了的春秋笔法。
 


纪昀
纪昀
 
纪昀(1724-1805)、翁方纲(1733-1818)、曹文埴(1735-1798)、程晋芳(1718-1784)、蒋士铨(1725-1785)、嵇璜(1711-1794)、王昶(1725-1806)、王杰(1725-1805)、朱筠(1729-1781)、朱珪(1731-1807)等曹学闵六十生辰寿册
册页(三十六开)水墨玫红库绢
18×20cm×36
 
款识:1.时乾隆戊戌(1778年)十二月十有三日,河间年弟纪昀拜书。2.小句恭祝慕堂老前辈六秩,即请正之,馆侍蒋士铨拜手。3.倚《满江红》声二阕,恭为太仆年伯大人侑斝,即请正拍,云间年姪陆锡熊顿首稿。4.恭祝慕堂年伯大人六十荣寿,并请诲正。年愚姪程晋芳拜草。5.十八日立春,汾阳太仆慕堂先生六十初度,安甫阮葵生呈稿。6.里言一章,奉祝慕堂三兄前辈六十寿,即请训定。云间弟锡宝拜手。7.恭祝三兄大人六十寿辰,仁虎呈稿。8.小诗奉祝慕堂大兄大人六帙荣庆。愚弟文埴拜手。9.书祝慕堂老伯大人六帙荣庆。竹溪侄裴谦。10.文渊阁校理翰林编修四库全书纂修官,北平弟翁方纲顿首拜序。11.小诗奉祝慕堂太老先生六十荣寿,嵇璜。12.小诗奉祝慕翁老先生大人荣寿,吾邱弟李中简拜手。13.奉祝慕堂年老先生大人六旬荣寿,大兴年学弟朱珪。14.慕堂先生六十寿言,学弟赵佑。15.北平弟翁方纲。16.赋祝慕翁三兄亲家老大人六秩荣寿,姻愚弟张若渟。17.恭祝慕堂大兄大人六旬荣寿,年愚弟王昶拜稿。18.次颜奉祝慕堂三兄同年、同辛楣作。戊戌涂月十三日,朱筠。19.里言奉祝慕堂老前辈大人六秩大庆,侍王杰拜稿。
钤印:纪(朱)、昀(朱)、臣铨(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1405页,第9印)、南山寿(朱)、辛予(朱)、锡熊私印(白)、别字耳山(朱)、文渊阁直阁事章(白)、古香(朱)、程晋芳印(白)、□门(朱)、吾山居士(白)、锡宝(白)、剑亭(朱)、古雪斋(白)、仁虎(白)、习庵(朱)、讲幄词臣(朱)、文(朱)、埴(白)、臣(朱)、谦(白)、秘阁校理(朱)、字正三号彝斋(朱)、长毋相忘(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2页,第24、25印;第784页,第55印)、小蓬莱阁(朱)、嵇璜之印(白)、尚佐(朱)、中简(白)、文园(朱)、士堂(白)、臣珪(白)、石君(朱)、赵佑(白)、鹿泉(朱)、覃溪(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782页,第23印)、远师戈吴秘监(朱)、文渊阁校理(朱)、永宝(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4页,第61印、第782页,第5印)、若渟(白)、碧梧主人(白)、笥河(白)、王(朱)、杰(朱)
 
说明:曹学闵(1720-1788),字孝如,号慕堂,汾阳县太平村人(今山西汾阳)。自乾隆十九年(1753)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后授馆职、河南道御史、吏科掌事中。以至鸿胪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著有《紫云山房诗文稿》。与纪昀“交最契”。纪晓岚曾为其作《曹中丞逸事》《曹慕堂宗丞家庆图》等诗文。


翁方纲
翁方纲
翁方纲
翁方纲
曹文植
曹文植
朱珪
 
 


释文:

(纪昀)慕堂先生六十生辰,同年老友咸集翔鹤堂、两令、嗣之同年亦毕至。衣冠称盛事焉,京师之俗称祝者例三爵,余独注六爵进先生,曰:有说乎?余曰:有夫仕不显者,患淹滞而位跻卿相,日与圣主同忧劳。先生之官,近可揖让于政府,而退恒得适文酒之乐,此宜饮者一;财少者不自给,财多者人又伺之。先生不贫不富,两无所累,此宜饮者二;魏子牟云:身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先生需次闲居,有山林之适而姓名仍系朝籍,又非无路以利见,此宜饮者三;闺门之际难言矣,有才者至于预外事,无才者至中馈不能理,余所遭遇先生亦见之,先生德配能事而不过于能事,天下之至乐也,此宜饮者四;子不聪明,君子所忧,子太聪明,亦君子所忧。先生之子并以文章、科第世其家而并淳笃,无他好,又天下之至乐也,此宜饮者五。夫一消一息,天之道也,日午月望,君子恒惕惕焉。先生享全福数十年,而天顾少挫抑之,使之不极于盛满,所谓玉汝于成肃敛之,而其气弥昌也。此非当饮者六乎?僉曰:允哉子盍,咏而歌之。余谢曰:余慵与诗久矣!无已即书此语以为祝(预外事句下脱“余数数见之”五字)。

 

(蒋士铨)驺虞曾现白彪峰,甲子重瞻瑞霭浓。他日功名文彦博,少时风轨郭林宗。寿云笼井天游拂,卿月朝元太乙𣷸。十一科中老前辈,屏风争画伏生容(十二月十三日天帝游于东井太乙朝元)。楼前又见纸如飞,笑看郎君昼锦归。家学文词推小宋,河汾子弟比诸韦。篋中谏草人争诵,簪上麟豪老更挥。记与先生同给札(谓庚辰散馆御试),廿年黄耉恰重祈(予里居十五年,朅来京师得与祝嘏之宴)。

 

(陆锡熊)天付先生,是何等、冰襟雪抱。筭绮岁、高轩赋压,胜流多少。卿霭祥开金榜丽,仙珂响动瀛洲晓。看挥毫、落纸已争传,明光草。  西台柏,风云绕。掖垣竹,烟霞好。向震川旧署,留题遍了。海内声名官职重,楼头意气须眉老。更垂鞭、赏尽塞山秋,随华葆。

六十平头,喜依旧、朱颜如玉。尽消受、茶瓯酒盏,绿云书屋。此乐漫防儿辈觉,得闲先占人间福。况桐花、万里凤雏双,平生足。  东浦畔,西山麓。行春水,寻秋菊。每联吟叠唱,相从休沐。聚散十年多胜侣,风流一老推尊宿。便当筵、谱就鹤南飞,为公祝。

 

(程晋芳)戊子之冬腊月中,曾为先生祝初度。青衣授书成道日,诞降之辰与之遇。于时年华届五十,朋好教余治馔具。朝端始改黄门职,来饮荒斋彻朝暮。鹿尾肥甘笋蕨肥,鱼头脆美姜芹助。烛花婐㛂照斜筵,雪意空濛覆单树。九人围坐岂嫌多,午夜将阑尤未去。冷卿自此屡迁除,寒序于今又凝冱。十年衮衮驰流电,两鬓垂垂长丝素。为公又进一匏尊,聊用微言申浅愫。凡周甲子非难得,亦未可视为常数。天之锡予既丰厚,承之讵可无其故。瀛洲亭畔古贤风,御史台中时事疏。急难人皆识孟公,雅言士每推徐孺。子能继美孙林林,况兼精力强而固。登高不畏山厜㕒,放棹聊随水洄溯。达夫老去愈耽诗,无己闲来工琢句。为多阅历知寻乐,所处安恬转生懼。知公本不恋班行,芰服荷衣久思赋。劝公亦勿遽言归,且为吾侪图小住。汾水诛茅固是佳,友朋未若春明聚。食增一肉酒添杯,渐老弥令有余趣。看花只办一双鞋,瘦荻闲苔引徐步。

 

(阮葵生)盆花香郁梅横枝。介公眉寿浮深卮。作歌纷写难老词。公生应运逢昌期。文翰五色翔天池。銮坡视草莲烛移。皂囊青橐临南司。抗疏仰承天颜怡。谠言毅色传华夷。清卿十载怀冲规。松鹤风姿山泽仪。雅俗坐镇人慕思。膝前英绝双师儿。班马之才联鏕驰。绿云草堂林卉腓。一花一石工壅持。万卷插架当屏帷。铜匜香霏萦篆丝。有时余事工为诗。清绝如诵陶与韦。人生适意他何知。相思命驾随所之。驱车遍历西山陲。探奇直上虹栈危。柘阴趺坐撚吟髭。归来宾席环珠綦。祝公头黑衣不缁。而我识公从儿时。三十有八年于兹。花前一醉安可辞。拂帘况又春风吹。

 

(曹锡宝)河汾振古罗群英,吾宗诞秀铿华鲸。才高兀见恒岱小,笔落如闻鸾凤鸣。一日声名九垓上,万言挥洒三都成。银台下直宝铰卸,玉堂列炬莲花明。文章已令洛纸贵,风节更遣乌府惊。三秋霜飞白简肃,六街人避骢马行。谒帝一朝晋清贯,置身九列彯华缨。即今花甲才览揆,自昔英气犹峥嵘。佳儿置膝有文度,名驹汗血夸徐卿。艺林穿杨淂秘术,金门射策(传)家声。羡君悬弧多乐事,如我散栎怀平生。忆昔霓裳半霄汉,尚余兰谱老弟兄。卅年周旋恋风雨,千里契合吹箎笙。梅花已香春酒熟,与君共订山中盟。

 

(曹仁虎)彼美传汾曲,西河教泽存。家原承旧德,世倍重清门。接武声华盛,盟心古处敦。吾宗耆硕在,情话惯同论。早岁通仙籍,蓬山识典型。文条丰艺苑,谏草达明廷。望久尊卿月,门还聚德星。玉堂添故事,雏凤到苍冥。休沐逢清暇,追陪忆比年。草桥修稧路,萧寺看花筵。载酒常联辔,题诗互擘笺。即论风雅趣,已觉迈前贤。腊鼓方鸣候,书斋敞绿云(所居绿云书屋,昔陈乾斋相国居此,王横云尚书所署书)。渐回春一线,将酿雪三分。越炭频添火,唐花早吐芬。座中同致语,莫惜柏尊醺。

 

(曹文植)彪山峥嵘汾水奫,淑气磅礴生甫申。八斗才堪继绣虎,平生著述几等身。香国琼条折金粟,杏烟春湿鬓丝绿。五夜燃藜北院深,几年视草西台肃。渊源式谷起凤毛,接武銮坡辉锦袍。桐茁孙枝自翘秀,松盘老干何清高。绮甲初周介繁祉,协风五日春来矣。天涯兄弟幸同官,敬颂长生酌大兕。

 

(裴谦)花甲初周纪彩毫,介眉春酒进醇醪。廿年德望西清重,三晋文名北斗高。翔鹤堂前添鹤算,绿云屋外奏云璈。定知彪岭钟仁寿,绘入香山兴倍豪。

 

(翁方纲)曹慕堂少卿六十寿言序。乾隆戊戌腊月望前二日,为汾阳曹慕堂少卿六十初度之辰,令子编修锡龄、举人梦龄制笺乞言,于其所知而属予为序,以予之文,何足以序寿慕堂者之言?然窃自念与慕堂先后入词馆,时慕堂甫逾壮岁耳,今转瞬二十有五年矣,慕堂神志澄定,于道益有得,固非区区祝嘏之词所能写者,然独谓慕堂近诗甚有似于乐天也。夫诗之浮夸者,莫若寿诗,然诗人之义赋其事,而直陈之非其事也、非其人也,则词愈工而去之愈远,故凡侈陈颂祷者,不若节录载籍之文,虽词旨宽远,而不令人厌也。今之寿慕堂者,则不然。盖自吾辈所见二十余年来,慕堂受圣恩日深,其感激自矢也日益切,其于读书观理裨助身心也日益勤,而其于世味也日益淡。乐天晚年多怡愉适志之言,而其自然流露分寸,毫厘之际令人卷而深思者尚或有之,故尝谓袁公安辈学白,以名斋者,未知白者也。慕堂于诗不自以为学白者,真知白者也,慕堂之诗不求合于古而自合焉。寿慕堂之言,不求肖慕堂而自肖焉。往时士大夫或征时务广以骈章连阀为荣,而慕堂两嗣君独乞此一二日,来质言无文之客,宜其言之确而不可易也。夫金石之寿喻同心也,松柏之寿喻有心也,慎动以知足,慎言以养福。吾辈平日所以相赠处者,莫非寿言也。今日特相见以真实义而已矣,因书于卷以为侑觞者劝。

 

(嵇璜)嘉平晴旭蔼华堂,七日春来庆正长。名着汉廷推子建,鉴空冀野重孙阳。芝兰并茁当阶秀,松柏还凝绕径香。洛社耆英高会永,齐歌冈阜佐霞觞。

 

(李中简)樽酒升堂祝大年,松乔骨相自臞然。玉霄早结和声侣,鸠杖方追久视仙。绕砌兰牙香细细,覆阶梅蕊影娟娟。绿衣门子宫袍灿,一队琅璈拥玳筵。

 

(朱珪)初筵喜气欲排冬,甲子旋余亥字逢。笙入南陔吹比凤,经传东观演雕龙。不辞焚草知疏阔,每念维桑笃敬恭。富贵神仙人所羡,偏君退食暂从容。德星卿月两光辉,眉寿还宜举案妃。嘉话玉堂真肯构,平生槐植已成围。寸田尺宅耕愈熟,神水华池汲自肥。敬为先生歌进酒,梅花枝老更芳菲。

 

(赵佑)与君先后历官同,佩实含华让独工。入座未尝呈老态,署衔先已号封翁。闲蒐旧迹情无滞,冷避时趋气自融。倍喜今年春到早,琉璃满进冻醪红。

 

(翁方纲)慕堂先生六十寿诗四首:五云金掌月卿班,左掖回翔咫尺间。廿五载追芸署启,一周甲纪律□颁。人传举案齐眉瑞,天与双芝照玉颜。千里太行环禁阙,寄巢小阁对看山。绿云屋切御书亭(屋后旧有圣祖仁皇帝临董石刻,今葺亭以奉),堂扁祥仍仿鹤铭。小笔往时惭疥壁,择言今日喜题屏。连春祓稧心同素,绕郭林庐眼倍青。乔木画图公省识,玉河日响第三厅。文章曹植富波澜,依旧条冰系冷官。对命书思惟曰厉,挑灯抚卷要心安。渐于平淡求诗味,不假词华饰外观。神到香山非貌似,一觞洛社试寻看。莲宇门墙渐少人(予与先生同出海昌相国师门)。白头几个订比邻,庭兰日茁家园近。涧柏相依气味亲,南有髯翁话经术(前年鱼门编修六十)。北寻野圃见天真(明年裕轩前辈六十),续将道古瀛洲录,最好围炉腊雪春。

 

(张若渟)题签:张文和公子位至工部侍郎。

律转光风物候新,名卿介寿集嘉宾。筹添六秩齐眉日,策易三阳锡嘏辰。有子声腾名下士,诸孙林立眼中人。江梅掩映莱衣燦,香泛椒樽正早春。南山佳气郁崔嵬,品望清华列上台。丹陛联趋欣接武,玳筵称祝愧非才。乐天胸次偕春盎,笃旧恩光计日来。兄事十年论齿长,高轩晨夕喜追陪。

 

(王昶)忆昔攀嵇日,匆匆岁屡迁。欣同登蕊榜,独让步花砖。品渐荣三院,名旋亚万年。国华人并重,公望世争传。在位风堪式,趋庭训备宣。驹昂期特达,鹤翥耀联翩。院鹊栖如旧,宫蟾占得先。两行琼树立,三秀玉阶骈。乐志兼泉石,娱情寄简编。游携安石屐,交合伯牙弦。北阙恩终荷,南陔瑞永延。由庚歌溢庆,花甲算初全。梁案齐征福,莱衣舞竞妍。华堂群介祉,乐事满琼筵。

 

(朱筠)视我十年长,同己间一九(君己亥,我己酉)。五十我初艾,六十君称叟。天都两闲人,生趣天独厚。束发记同年,人生亦非偶。相从话平生,要之以久久。君不饮我饮,良会女携酒。名蓝或古岫,胜处相返走。年年看好花,好色此何咎。尊能澹与泊,三彭乌用守。干支已略周,先难易为后。今岁梅花早,寒交共君寿。甲戌题名初,辛楣年三九(辛楣戊申生)。千里远寄君,赓和效白叟。我亦师其意,有间入无厚。王纪(谓兰泉、晓岚)各张军,两大非吾偶。赋诗正四人,去日感其久。愿得晨夕见,见则中以酒。吾侪息壤盟,生日遣伻走。胡令久寂然,谁与执其咎。所当按齿籍,火攻发墨守。一月再之饮,必罚至而后。更作诗寄南,补称老钱寿(去岁辛楣五十矣)。

 

(王杰)乔松有本性,白雪流清妍。际此岁华节,称觥难老年。冏卿起西河,植品端且醇。汲古蕴根柢,华国敷芬芳。摘髭取科第,簉翼入木天。文采映台斗,风度推神仙。徊翔寄言路,践历登清班。课子成令器,竞爽得二难。玉堂既接武,杏苑行差肩。嘉平周绮甲,和煦开琼筵。庭柯正晚翠,相对舒丹颜。作诗介眉寿,臈醒酬千尊。

 

作者简介:

1.纪昀(1724-1805),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2.蒋士铨(1725-178),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人,祖籍浙江长兴。清代戏曲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著有《忠雅堂诗集》《红雪楼九种曲》等。

3.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号耳山,上海人,清朝官吏。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内阁中书。奉命编《通鉴辑览》,继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与纪昀同司总纂,并授翰林院侍读。五迁左副都御史,又令诣奉天校文溯阁藏书。著有《篁村诗钞》等。

4.程晋芳(1718-1784)清代经学家、诗人。初名廷璜,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属安徽)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由内阁中书改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被举荐纂修四库全书。著有《蕺园诗集》十卷等。

5.阮葵生(1727-1789),字宝诚,号吾山,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乾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是清代乾隆时期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任《大清会典》纂修官总裁。著有《茶余客活》等。

6.曹锡宝(1719-1792),字鸿书,一字剑亭,江南上海人。乾隆初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改庶吉士。三十一年(1766)散馆,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授山东粮道。后令编《四库全书》,官至国子监司业。

7.曹仁虎(1731-1787),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属上海)人。清文学家、藏书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六年(176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著有《宛委山房诗集》等,并与王鸣盛、王昶、钱大昕、赵文哲及吴泰来、黄文莲称“吴中七子”。

8.曹文埴(1735-1798),字近薇,安徽歙县人。清代重臣,同其子曹振镛世称“父子宰相”。乾隆二十五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累迁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尹。官至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著有《石鼓砚斋文钞》卷。

9.裴谦,字子光,阳曲人。乾隆壬辰(177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学士。有《竹溪诗草》。

10.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等。

11.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清朝水利专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长于治河。雍正八年进士,历官乾隆间南河、东河河道总督、工部尚书,晚年加太子太保,为上书房总师傅,以治河有功著称。

12.李中简(1721-1781),字廉衣,一字子敬,号文园。河北省任丘市长丰镇西郝村人。清代乾隆时期享誉文坛的文学家、诗人,在清代文坛地位占有一定的地位。乾隆十四年(1749)进士,入翰林院、侍直内庭,以至任咸安宫学总裁、提督学政等职。

13.朱珪(1731-1807),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自十七岁于乾隆十二年(1747)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后命教嘉庆帝读书,以至礼部侍郎,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

14.赵佑(1727-1800),字启人,号鹿泉,浙江仁和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充主考官,诸道监察御史,督江西、安徽、福建、顺天学政。官终都察院左都御史。佑工制举业及古文,著有《清献堂集》等。

15.张若渟(1728-1802),字圣泉,号寿雪,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廷玉之子。捐纳为刑部主事,历官军机章京,四川建昌道,工、刑、户各部侍郎,兵部尚书。

16.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朱家角(今属上海)人,清代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二十二年(1757)召试第一,入直军机处。历任鸿胪寺卿兼军机章京、江西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官终刑部右侍郎。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著有《金石萃编》《春融堂集》等。

18.   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其先家浙之萧山,祖辈侨居京师做官,遂入籍顺天大兴。清代著名学者,人称“竹君先生”。乾隆十九年(1737)进士,乾隆三十七年(1772)奏言翰林院藏《永乐大典》,为此乾隆帝派纪昀为总裁,校核《永乐大典》,乾隆帝以其学问优异,特授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纂修官,兼充《日下旧闻考》总纂之一。著有《笥河文集》四卷。

19.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后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此寿册为上下两册,为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鸿胪寺少卿曹学闵六十岁,他的儿子锡龄、梦龄精心制作了玫红色库绢,遍请了当时与其父交契最深的官员、学者、亲友纂写寿辞。其中最为知名的有时任四库全书纂修官纪昀、翁方纲制寿序,著名大臣曹文埴、王杰、嵇璜,有“二朱”之称的朱筠、朱珪,著名的学者程晋芳、阮葵生等人,还有军机大臣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渟(与曹学闵为儿女亲家)赋诗等等,潢潢两大册,寿辞精美,书法遒丽,装裱华贵,是考研当时乾隆朝重臣交游关系的重要史料和艺术珍品。

纪昀与曹学闵“甲戌同年也,交最契”(《曹宗丞逸事》),二人同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以纪昀“性好滑稽、近于诙谐”的评价来看,曹学闵与陆青来一样,必定有着宽厚的性格。纪昀在寿辞中,举例了“宜饮”的六条,将曹学闵的家境家风描绘地尽善尽美,尤其是最后一条:“先生享全福数十年,而天顾少挫抑之,使之不极于盛满”,以稍有缺憾作为最完美的状态,纪昀的文思敏捷可见一斑。

随着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十几年前开播的热潮,那个敢于和和珅明争暗斗,和乾隆皇帝嬉笑怒骂的睿智才子早已经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读书人的完美形象,而很难与史书上所留下“终日食肉,好色不衰”的记载产生联想。关于纪昀形象的多面体,或许我们能参照纪晓岚自己的题画诗,得到完善。
 
我家京国四十年,俗情入骨医难痊。堂多隙地居无竹,此君未省曾周旋。先生此画竟何意?忽然置我幽篁间。当时稽首问所以,淋漓泼墨笑不言。毋乃怪我趋营猛,讽我宴坐娱林泉。沾花微旨虽默解,抚衣未忍尤留连。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万里随戎旃。孤城独上望大漠,泱漭沙气黄无边。慨然念此画中景,有如缥缈三神山。枯鱼书札寄鲂鱮,风波一失何时还。玉门谁料竟生入,鸣珂又许趋仙班。归来展卷如再世,羊公重认黄金环。少年意气已萧索,伤禽宁望高飞翻。但思臣罪当废弃,骖鸾忽躡蓬莱颠。友朋知己尚必报,况乃圣主恩如天!文章虽愧日荒落,江淹才尽非从前。《石渠》《天禄》勤校录,尚冀勉涤平生愆。以此踌躇未能去,古人空寄《归来篇》。湖州妙迹挂素壁,风枝露叶横苍烟。弹琴长啸悬明月,想从但恐终无缘。画虽似我我非画,对之仍作他人观。盘陀石上者谁子?杳然相望如神仙。
 
——《己卯秋钱塘沈生写余照,先师董文恪公,为补<幽篁独坐图>,今四十年矣。偶取展观,感怀今昔,因题长句》
《纪文达公遗集》卷十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