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崇正2020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丨2021年1月5-6日
拍卖时间丨2021年1月6日(16:30)-1月7日
展拍地点丨广州东方宾馆会展中心(广州市流花路120号)
支持现场竞投、电话委托竞投、崇正在线网络同步拍
详情请询:020-83344380、83394856
电话委托:13929579713
网拍客服:18819155972
拍卖时间:
2021年1月7日 上午10:00 始
拍卖地点:
广州市东方宾馆会展中心会展中心B厅
雍正朝历时虽短,但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年希尧与唐英的督理下,工艺要求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为提高。其时的景德镇御窑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一切奉命遵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烧造,甚至瓷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当时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可观,并以工艺精细而著称,其突出的特点是瓷质莹洁,釉色齐备。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制技术高,火候适度,因而胎胚坚白细润,成型规整,器体轻薄。大器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器愈加玲珑。尤其亮青釉面时有类似明宣德青花的橘皮皱纹。中期之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仿明代宣德青花效果的青花瓷。为了追摹永乐、宣德青花苏麻离青料自然晕散的斑点,特意由工匠在纹饰线条中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小不等的点痕却不像苏麻离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意趣天成,明显留有人为修饰的痕迹。
此件造型新颖,青花发色晕散,纹饰中虽有类似苏料的黑色斑点,却为人工重笔点染而成,惟妙惟肖。罐呈小直口、短硕、丰肩、垂直长腹、浅圈足。通体以青花绘制纹饰,主体绘一种十分罕见的折枝花卉纹饰,口部留一圈小卷草纹饰,可见枝蔓缠绕,花叶翻卷,密而不乱,纹饰构图似乎亦洋溢出浓厚的西洋巴洛克气息,其胎釉精良莹润,青花色泽淡雅妍丽,笔触灵动秀润,亦可为清宫摹仿西洋的典范之作。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广东崇正2020秋拍拍品
拍品颈部对称饰如意形双耳,肩腹相接处棱角分明,造型夸张,线条优美流畅,造型古雅大气。窑变釉双耳折肩瓶为清代宫廷陈设用瓷,造型独特新颖,深受皇帝喜爱。
窑变釉所出之色非人工所能控,所成之色皆借窑火天成。唐英在《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器折》中云:“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可见窑变釉之成色俱佳者皆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拍品即为其中一例。通体满施窑变釉,红、紫、蓝、月白等色相互交融呼应,斑斓绚丽,红蓝交融,紫韵悠然。蓝釉垂倘,似谷间瀑布,倾泻而下,气势非凡。故此类器皿在雍乾之际为罕见珍宝,被作为珍贵的内廷陈设器使用,首都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均藏有此一品种,可资比较。
此碗器型规整,胎骨白皙,釉面白润,露圈足处呈现典型雍正的泥鳅背特征。外壁施低温釉,孔雀蓝釉,并饰暗刻五爪双龙赶珠纹,其龙纹刻画写实精神,下颚略外兜,身躯矫健壮实,五爪张开,追赶火珠,飞腾于海水之上,腾云驾雾气势磅礴,彰显清雍正时期的盛世气息。内壁施白釉无纹饰,洁净如玉。本品因是低温孔雀蓝釉,其表面呈细小开片,属于正常现象,观看各大博物馆、拍卖行出现的此品类瓷器普遍存在细小开片。孔雀蓝釉因艳而不俗的蓝色闻名,是宫廷瓷器中的名品,存世稀少,即便是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存量也不多,而本品更加珍贵之处是,碗底署“大清雍正年制”青花两行六字楷书官造款,雍正朝署官款瓷器本稀少,而孔雀蓝釉存世量亦少,更显珍贵。由资深藏家购于中国嘉德2006年,并保存好发票,来源纪录清晰,值得珍藏。通体满施孔雀蓝釉,唯足端露胎,釉色明亮,富玻璃质感,釉面带细小开片。孔雀蓝釉以铜为着色剂,属低温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磁州窑。孔雀蓝釉,又称翡翠釉或吉翠釉。因釉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认为孔雀蓝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明清官窑已烧造出成熟孔雀釉作品,色泽纯正,呈色艳丽。本品呈色如孔雀羽毛般深邃,静雅相宜,彰显出雍正帝之高雅审美,为罕见精品。
本品粉青釉三足瓶,蒜头口、长颈、扁圆腹、下承三足,线条比例和谐。此式瓶临摹自上古铜器,结合青铜蒜头瓶与鱼篓尊的式样,整体式样敦实圆滚,甚是可爱,又不乏古意,稳重得当。此瓶当属雍正时期创新,属于花器类,又称为“花裹”,属于宫廷陈设雅器。此类花器在雍正时期烧制较多,一直延续至乾隆,但烧制数量不多,后朝断绝,故而极其珍惜罕见。本品通体施粉青釉面,三足露白皙胎痕,釉色青翠,清代粉青釉色是仿造宋代龙泉,在有清一代是很受皇帝喜爱的单色釉品种,流行于康、雍间。器形隽雅高贵,釉面素洁温润,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设计甚得天然意趣,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与粉青一色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为乾隆时期内府花器的上品。底施粉青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花器形制不同,放置地点及使用场景亦不同,本品乃花器之小品,其使用场景于诸文献中可见一斑,如晚明张德谦《瓶花谱》云「凡插贮花,先须择瓶,……堂厦宜大,书室宜小」,时人袁宏道《瓶史》:「大抵斋瓶宜矮而小,……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以此可证本品适宜书斋之用。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
(此藏家的藏品常现身于纽约苏富比佳士得,如纽约佳士得“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瓷器”专场2019年9月12日lot703明 龙泉青釉灵芝花卉纹盖罐两件,后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约佳士得2019年9月13日“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lot1068唐 三彩文官俑等。)
本品敞口,弧腹,小圈足。外壁刻莲瓣纹,中脊挺拔,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内外施满梅子青厚釉,莹润如玉,口沿及莲瓣凸出部分略用透白色,即所谓“出筋”。胎质细白,圈足露胎处呈朱砂底足。
美国瓦伦•E•考克斯(Warren E. Cox)在纽约开设古玩店,并在1950年做为主办方为移居美国的王季迁(C.C. Wang)举办第一次美国个人画展。他更重要的作用是写作有关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文章。早在1933年期间,考克斯即与人合作出版单卷本《图像艺术》(Graphic Arts)。1936年,他做为撰稿者之一,与霍布森(R.L. Hobson)、宾雍(Laurence Binyon)、喜仁龙(Oswald Sirén)等名家合作,出版一册关于中国艺术的合集,名为《中国艺术的浪漫》(Romance of Chinese Art)3。1944年,考克斯做为独立撰稿人出版《世界陶瓷手册》(The Book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本场拍品编号829),次年还出版《中国牙雕》(Chinese Ivory Sculpture,本场拍品编号829)。1949和1951年期间,他和Shinzo Shirae合作撰写论文《早期中国青花器物》(The Earliest Blue and White Wares of China),发表于《远东陶瓷学会期刊》(the Far Eastern Ceramic Group Bulletin)第7卷和第9卷。
此套五供整体以翠蓝珐琅釉为底色,上掐丝作缠枝莲纹、芭蕉纹等各类纹样,以红、黄、白、绿、宝蓝等珐琅釉填绘纹饰,并做描金点缀,烛台上做盘金龙蜡烛底座,尊显华贵。通体满饰纹样,整体工量巨大,技艺精湛,掐丝之细腻流畅,精巧绝伦。
五供是供奉或祭祀用器,随佛教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敬佛、礼佛的一种礼仪形式,也用于家族祠堂等场所祭祀之用,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一个香炉,其造型多仿自青铜器,在清代乾隆朝较为流行。乾隆朝造办处档案中就有“……着按尺寸成做掐丝珐琅五供一分,随紫檀木座,赶年要得其换下磁五供……”。这套五供以天蓝釉色为地,以双勾边线技法勾勒出轮廓线,在缠枝莲纹中分别填以红、黄、蓝、绿等多种色彩。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画面上莲花枝繁叶茂,满布器身。乾隆时期为掐丝珐琅器制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物铜质精良,掐丝细致,釉料纯正图案繁缛,其表常有细小砂眼,是其重要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