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录号 6014
书册 二册
1934年作
18.5×12.5cm×2(册)
无底价
著录:《顾颉刚日记 第三卷(1933~1937)》P249,顾颉刚著,中华书局,2011年。
说明:此为1934年10、11月间顾颉刚因母丧扶柩回南、在杭州时批校《中国史话》二册。是书为韦休所著,商务印书馆出版,顾氏时任燕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北大史学系兼课讲师,批校本为该书第二、三册,由汉至清部分。其中第二册封面有顾颉刚签名。书中几乎每页均有顾颉刚圈点痕迹,并有多处批校。顾氏对此书的批校,不惟校对错字,亦指出行文错误,还包括个人心得体会,甚至记录个人行止,别具一格。
顾氏的具体批校包括:将“钟”改“镇”、“性”改“姓”、“祥”改“禅”等;指出“齐王冏是文帝昭之孙,非师也。东海王亦是懿之侄孙”;写下“所谓有利必有弊”;以及“次日偕健常、葵如、履安同游湖畔诸山”、“读此册时,适助健常整理蒙古材料,遂搁置多日,健常于十四日行,此册于三天内补读讫。颉刚记”。
其中健常、葵如、履安分别指顾颉刚的红颜知己谭惕吾、民国青年党骨干夏涛声、顾氏夫人殷履安。顾颉刚对谭惕吾一见钟情,甚至在1931年时为了帮助谭惕吾获得北大证书而入北大教书。批校此书时,谭惕吾随黄绍竑考察绥远归来,在杭州潜心创作《内蒙之今昔》一书。对此,顾颉刚甚为重视,不仅牺牲时间帮忙校对,又花费时间陪伴谭惕吾,以至在批校本中说明因“助健常整理蒙古材料”导致“搁置多日”。
对此书,顾颉刚几乎按日批校,正常速度为每日一章,在当天工作结束后签署日期,偶尔因事未批阅此书,则在下次批校后注明“补”。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诚吾,号铭坚,笔名颉刚、余毅、朱山根、鼻公、桂姜园等,室名晚成堂等,江苏吴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



▲
图录号 6015
纸本 手卷 一卷
1934年作
250×24.8cm
无底价
说明:钱云鹤上款。
此为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1932年印行之刘半农誊抄马衡《记汉居延笔》手卷,附图三幅。刘半农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五月赠予钱云鹤。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西北科考团员贝格满君于额齐纳旧土扈而特旗之穆兜培而近地方,发现汉代木简,在出土的汉简中夹有一支保存完好的毛笔。马衡据以作《记汉居延笔》,考证出此毛笔为东汉初年之物,比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天平笔”早了几百年。此文后收入马衡著作《凡将斋金石丛稿》。
作者简介: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和教育家。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常务理事,遥控考察团的进程。著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等。
上款简介:钱云鹤(1878~1944),又名病鹤,字味辛,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4)中举。善书法、诗词。后移居上海,加入中国同盟会,试作漫画。历任上海诸报图画主笔,先后在上海《民权画报》《民生画报》《民国日报》及《申报》上发表漫画作品。
· 6026号至6027号为俞平伯上款 ·
俞平伯(1900~1990),乳名僧宝,名铭衡,字平伯,号古槐居士,浙江德清人。俞曲园曾孙,俞阶青之子。著名作家。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重要诗人。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



▲
图录号 6026
线装书 一册
约1932年作
26×15.5cm(册)
无底价
说明:此为朱自清毛笔签赠俞平伯自著《中国歌谣》一册,国立清华大学讲义,铅印本。民国时,在周作人等人的引导下,北大曾掀起一场歌谣运动,同为周作人学生的朱自清、俞平伯均参与歌谣的搜集研究工作之中。
朱自清自1929年起在清华大学教授“歌谣”课,在当时保守的中国文学系学程表上显得突出而新鲜,该课程讲义初为油印本《歌谣发凡》,其后于1931或1932年增补并改题为《中国歌谣》,共六章,铅印本。此签赠本即增补后的铅印本讲义。原书应有二册,本标的为第一册,包含“歌谣释名”、“歌谣的起源与发展”、“歌谣的历史”三个章节。该书“对中国现代歌谣学的建立具有开创意义”,其后经整理于1957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期间参加五四运动,入新潮社。毕业后在浙江、江苏多所中学任教,成为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年留学英伦,漫游欧陆。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著作等身,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朱自清文集》等行世。



▲
图录号 6027
线装书 一册
1934年作
20×13cm(册)
无底价
说明:此为林语堂毛笔签赠俞平伯《袁中郎全集》(卷一),民国二十三年九月时代图书公司排印本。此书版本稀见,为民国有不为斋丛书本,刘大杰主编,林语堂、阿英校阅,原书共六卷,此为第一卷。扉页有林语堂毛笔题赠俞平伯的题记一行。书前有林语堂、郁达夫所作散文体序言。著者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作者简介:林语堂(1894~1976),原名和乐,又名玉堂,室名不为斋。福建龙溪人。1916年上海圣约翰文科毕业,任清华学校英文教员,后赴美国哈佛留学,转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英文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主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国民党外交部秘书、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等职。




▲
图录号 6017
线装书 一函二册
23×13.5cm×2(册)
无底价
说明:胡适弟子甘大文上款。
此为沈尹默毛笔签赠甘大文自著《秋明集》批校本一函二册,1925年北京书局铅印本。赠言书于上册扉页。上款人甘大文,字蛰仙,为林纾、胡适之弟子,受胡适、梁启超等人影响,早年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杂文以及学术文章,为当时一位著名作家与学者。
沈尹默为新诗开创者之一,对旧诗也用力颇多,受到胡适、周作人等人赞颂。本书为沈尹默第一部出版的诗词集,集中诗词多作于清末民初,格调情韵,不烦修饰,丽质天然。二册全本天头处均有朱笔批注,所书内容为沈尹默《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总计百余首,并有大量修改。
周作人《知堂书话》曾言:“那时做新诗的人实在不少,但据我看来,容我不客气地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尹墨早就不做新诗了,把他的诗情移在别的形式上表现,一部《秋明集》里的诗词即是最好的证据,尹默觉得新兴的口语与散文格调,不很能亲密地与他的情调相合,于是转了方向去运用文言,但他是驾御得住文言的,所以文言还是听他的话,他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新诗,他的外表之所以与普通的新诗稍有不同者,我想实在只是由于内含的气分略有差异的缘故。”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号秋明,斋号匏瓜庵,浙江吴兴人。现代书法大家。曾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首任主任委员。
上款简介:甘大文(1892~?),字蛰仙,四川大竹人。二十世纪初重要学者,林纾、胡适之弟子。原就读于中国大学,后受胡适之讲演影响转入北大。《晨报副刊》早期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学者,代表作有陶渊明研究论著《中国的托尔斯泰》等。


▲
图录号 6037
洋书 一册
1935年作
22×14.5cm
无底价
展览:崛起之路——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文物展”,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出版于展览图录第97页)
说明:王廷璋上款。
此为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陆征祥签赠给外交家王廷璋书籍一册,是重要历史人物在特殊时间签赠的重要著作,意义非凡。
陆征祥签赠书籍,名为《根据梅西爱枢机的著述以天主教教益批判满洲之被侵占》,由陆征祥自著,是其在“九一八事变”后抱病时所写,内容为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拥护抗战。是书写成后,陆征祥曾以“中国前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现本笃会修士”身份,寄赠国际联盟成员首脑及政界、报界人士,呼吁国际方面主持正义,向日本施压。
签赠时间为1935年1月。当年陆征祥晋升本笃会司铎,罗马教皇曾派罗马教廷驻华总主教刚恒毅到比利时亲自主持,蒋介石、汪精卫、林森、段祺瑞等国内政要亦曾致信道贺。此书之签赠,或正在其晋升之时。
陆征祥为民国悲情人物。早年从事外交工作时,曾为我国培养出许多外交人才,并从列强手中争取回很多权利,实为英雄人物。无奈1915年时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令其声名扫地,即使1919年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亦未能挽回声誉。之后,国内形势日坏,更兼爱妻离世,陆氏最终选择在比利时修道院孤老终生。然而,正如陆氏在1935年赠送此册所表明的,陆氏始终心系祖国,反对列强对侵略我国。嗣后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接受采访时,陆氏对曾签署“二十一条”表达了深切悔恨,并对清末以来的中国外交作了总结——“弱国无外交”。
作者简介:陆征祥(1871~1949),字子欣,一作子兴,原籍江苏太仓,上海人,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本笃会修士,曾任国务总理、比利时圣伯铎禄修道院荣誉院长。早年就读上海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精俄文,历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驻瑞士大使等职。1915年曾代表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1919年率领民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最后拒绝签字。此后,辞职滞留比利时。
上款简介:王廷璋(1884~1944),字子琦,号澹庵,浙江绍兴人,民国外交家。夫人陈克柔。比利时圣路易斯大学毕业,宣统三年商科进士。历任北京政府外交部条约司科长、大总统府秘书兼外交部秘书、驻墨西哥公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参事、外交部通商司司长、驻葡萄牙全权公使等职。1940年被汪伪政府任命为公使,在外交部办事。


▲
图录号 6038
洋书 一册
1954年作
20×13cm
无底价
说明:郑晓沧上款并批注。
此为黄炎培题赠《读资本论第一卷》未定稿一册,作于1954年6月19日,含郑晓沧红笔批注。
1953年夏,黄炎培在北戴河疗养期间读完《资本论》第一卷,随即写成了《读资本论第一卷》,并于1954年出版。毛泽东曾致信黄炎培,言“先生读马克思著作有心得,可为祝贺”。此后黄炎培领导民建,配合党中央,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黄炎培与郑晓沧、陶行知等人同为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曾共同创立浙江女子实业学校,二人既为多年至交好友,又同为事业上的伙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
作者简介:黄炎培(1878~1965),字楚南,又字任之、韧之、抱一,室名非有斋,上海人。工书法、诗文。1902年考中举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江苏省议会议员、省教育会副会长。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上款简介:郑晓沧(1892~1979),名宗海,字晓沧,浙江海宁人。1928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教授。



▲
图录号 6001
书册 一册
1952年作
33×26cm
无底价
六帧漫画分别为:《唐美人》《大画案》《聚精会神》《胡子画胡子》《大千伏地写莲花》和《大千绘美人》。
张、叶两人亦师亦友。叶浅予在《细叙沧桑记流年·向张大千学画国画》中回忆道“大千作画喜欢有人在旁闲谈,客人常来常往,作画不怕干扰;没有客人时,自有学生在旁看画问答。我来之后,因为是朋友,所以并无拘束,连续在他画案旁站了一个多月,学到了不少手上的功夫”。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刘曦林也在《书画不朽共痴迷》一文亦中提到叶为张画漫画一事。
“大千诸相”四字由曾克耑题。



▲
图录号 6002
书册 一册
1930年出版
37.5×24cm
无底价
说明:朱心佩上款。此为张善孖毛笔签赠朱心佩《张善孖画四杰图》,太平洋艺术社民国十九年(1930)珂罗版。封面有张氏赠朱心佩之亲笔题签:“心佩仁兄教正。张善孖赠。”并钤盖“虎痴”朱文印。书中收录张善孖画作十余幅,并附有张善孖当时润例清单。
是批书封面由黄宾虹为其题字。
作者简介:张善孖(1882~1940),名泽,字善孖,一作善子,号虎痴,四川内江人。张大千二兄。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善画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
上款简介:朱心佩[现代],号冰盦,浙江绍兴人。曾为上海九华堂南纸店股东。与郑午昌为儿女亲家,多藏时贤书画佳作。
· 6003号至6005号为陆俨少上款及旧藏 ·
陆俨少(1909~1993),名砥,字俨少,以字行,改字宛若,上海嘉定人。从冯超然习国画。工诗文,善书法,尤精山水,间作花卉、人物,也多妙笔。为一代艺术大师。曾任西泠印社顾问、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



▲
图录号 6003
书册 一册 信笺 一通一页 文献 一页
1991年出版
26.5×19cm(书册);26.5×19cm (信笺);
29.5×20.5cm(文献);9×6cm(卡片)
无底价
说明:此为谢稚柳毛笔签赠陆俨少《谢稚柳系年录》及陆俨少信札文献三种。签赠本扉页有谢稚柳手书毛笔赠言,并钤盖陆俨少鉴藏印,1991年上海书店初版初印本。信札为陆俨少致谢稚柳信稿,约作于1992年初,谈及西泠印社准备为自己的画作出版专集、韩天衡作序以及打算出院返回上海等事。另有文献一张,正面为有关陆俨少书画展画册申报海关放行资料复印件,反面有陆俨少笔迹,有关杜甫《秋兴》诗等。
作者简介:谢稚柳(1910~1997),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江苏常州人。著名画家、鉴定家。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顾问,历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等。


▲
图录号 6007
书册 一册
1972年作
24×17cm
无底价
说明:此为李可染毛笔题签《波兰风光》(Krajobrazy Polski)。此册为波兰语原版书,首页题签“波兰风光,一九七二年可染购于外文书店”,首页及书册封面均附钤印“可染”。
《波兰风光》(Krajobrazy Polski)是一本波兰风景图册,作者为斯蒂芬·雅罗斯(Stefan Jarosz)。其中主要为波兰国家公园对自然景观,含大量山水摄影,是极佳的绘画素材。图册最后附地图一张。
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自号白发学童,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1947年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著名山水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
图录号 6009
书册 一册
1950年出版
18×12.5cm
无底价
说明:此为丰子恺签赠著作《绘画鲁迅小说全集》,系1950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印行之初版初印本,发行者为钱君匋。书册封面有丰子恺亲书赠言“○湖弟惠存。子恺赠。”
《绘画鲁迅小说全集》系丰子恺精选八篇鲁迅小说逐篇绘图所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孔乙己》《祝福》等。丰子恺与鲁迅相识于1927年。抗战初期丰子恺即曾为鲁迅《阿Q正传》绘图。
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名仁,字子恺,以字行,室名缘缘堂,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受业于李叔同、夏丏尊。博学多能,于文学、绘画、艺术理论均有建树,尤善漫画。曾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协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
图录号 6019
书册 四册
1932年作
19×13cm×4(册)
无底价
说明:此为郑振铎签赠自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平装四册,1932年北平朴社初版初印本。扉页题有郑振铎亲笔赠言:“□□兄存。二十一、十二、二十八。郑振铎。”上款擦去,应为“巴金”二字。1929年,巴金的处女作《灭亡》经人介绍给郑振铎,陆续发表于《小说月报》,此后三十年内二人一直交往密切,在1930年代曾共同创办《小说季刊》《小说月刊》等刊物。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郑振铎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史力作,被认为是“建国前最好的一部文学专著”。在此书中,郑振铎首次将唐、五代的变文,金、元的诸宫调,宋明的平话,明清的弹词、宝卷等俗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辑入书中,肯定民俗文学、讲唱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地位,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园地的一大空白,一经出版即获得广泛好评。
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笔名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等,斋号“玄览堂”,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等。



▲
图录号 6020
书册 一册
1949年作
26×18.5cm(册)
无底价
说明:张西曼上款。
此为陈垣毛笔签赠张西曼《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初版初印本一册,签赠于1949年4月4日。此书又名《南宋初河北新兴三教考》,展现北宋亡后沦于金统治下的河北道教的状况,为陈垣继《明季滇黔佛教考》后又一反映宗教与政治关系的著作。此书自1941年3月着手,至7月完成,并于当年年底作为《辅仁大学丛书》第八种由辅仁大学出版。目录第二页钤盖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图书章。
张西曼在从事社会活动同时致力于西域古民族研究,著有《大月氏人种及西窜年代考》《中西缠回为沙陀苗裔考》《哈萨克(乌孙)大事年表》等众多研究文章,并集结为《西域史族新考》一书。
作者简介:陈垣(1880~1971),字援庵,大名道宗,室名励耘书屋,广东新会人。毕业于广州光华医学堂。创办《震旦日报》,辛亥后历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我国著名史学家。
上款简介:张西曼(1895~1949),又名百禄,湖南长沙人,国民党左翼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同盟会员,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中国边疆学术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
图录号 6023
书册(商务印书馆) 一册
1954年作
19×13cm
无底价
说明:陆小曼上款。
此为龙榆生签赠陆小曼《中国韵文史》一册,扉页有作者赠言“小曼大家教正,编者敬赠,一九五四年九月同客上海”,并有朱印“忍寒词客”字样。《中国韵文史》是迄今为止最早而仅有的中国韵文史著作。1934年最早作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龙榆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义。因其简明扼要,又富史识,遂被视为讨论韵文的权威著作。该书精要地勾勒出中国古典诗、词、曲发展流变的轮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号忍寒公、风雨龙吟室主人,江西万载人。先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其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章并称,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上款简介:陆小曼(1903~1965),小名小眉,改名眉,字小曼,笔名蛮姑,室名眉轩。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上海。徐志摩妻。擅绘画,演京剧。解放后,任职上海中国画院。



▲
图录号 6029
书册 一册
1948年作
17×12cm
无底价
说明:此为冰心毛笔签赠《寄小读者》。此册为1948年第六版本,扉页题签“致泉校长留念,冰心赠,八.十四.一九四八”。
《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年至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文章可以感受到冰心孩童般的纯真。冰心还在第一通通讯中写道“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
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著名作家。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抗战胜利后在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1951年回国任全国人大代表、作协理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



▲
图录号 6033
书册 一册
2006年作
17.5×9.5cm(册)
无底价
说明:此为周梦蝶毛笔签赠《爱情之福音》一册,据签赠内容推测,此书应为周梦蝶签赠晚辈祝贺新婚之喜所作,周梦蝶毛笔书写赠言于宣纸后粘贴在该书扉页。《爱情之福音》原为19世纪末波兰著名作家克尔罗斯基(Kileosky)所著,后由约·贝勒(Janh Balley)译成英文《Gospel of Love》,本书由唐君毅由英译本译出。是以圣人德拉斯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论及了爱情与婚姻的理论。原书共8章,中译者因日机轰炸,后3章及英文本全部遗失,而前5章自成体系,故刊出。内容有:灵与肉,爱之来源,爱情中之道德,爱情之创造与条件,论爱情中之罪过与痛苦。
作者简介:周梦蝶(1921~2014),本名周起述,河南籍台湾著名诗人,为台湾“国家文艺奖”首位获得者。曾就学于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至今只出版过五部诗集《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









图录号 6031
书册 八册
1984至1998年作
尺寸不一
无底价
说明:陈伯坚、胡修亚夫妇上款。
本标的计有巴金、刘海粟、叶浅予等签赠陈伯坚夫妇书籍八册,分别为:
1.巴金签赠陈伯坚英文版《随想录》(Random Thoughts),香港联合出版社1984年初版初印本,扉页题签“陈伯坚先生,巴金,八四年十一月一日”,并有陈伯坚藏书专用印“枥丁藏书”。
2.巴金签赠陈伯坚《创作回忆录》,三联书店1981年初版初印本。扉页题签“陈伯坚先生,巴金,八四年十一月一日”,并有陈伯坚藏书专用印“枥丁藏书”。
3.巴金签赠陈伯坚《病中集》,三联书店1984年初版初印本。扉页题签“陈伯坚先生,巴金,八四年十一月一日”,并有陈伯坚藏书专用印“枥丁藏书”。
4.刘海粟毛笔签赠陈伯坚《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初版初印本。内页题签“伯坚同志諟存,刘海粟,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八日”,附钤印“刘海粟印”一枚。并有陈伯坚藏书专用印“枥丁藏书”。
5.叶浅予毛笔签赠陈伯坚《画余论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初版初印本,扉页题签“伯坚同志正,叶浅予,一九八六”。
6.卜少夫签赠陈伯坚《风雨香港故人》,新闻天地社1985年初版本,扉页题签“伯坚兄指教,弟卜少夫敬赠,丁卯深冬,香江寄寓”。并有陈伯坚藏书专用印“枥丁藏书”。
7.卜少夫签赠陈伯坚《卜少夫这个人》,新闻天地社1988年初版本,扉页题签“伯坚兄嫂惠存,卜少夫时年八十,戊戌仲夏”。并有陈伯坚藏书专用印“枥丁藏书”。
8.杜运燮签赠陈伯坚夫人胡修亚《海城路上的求索》,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初印本,扉页附题签“修亚同志存念,运燮,98.8.5”。
作者简介:1.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小名升麐,化名黎德瑞,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1927 年赴法留学。1949 年后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江苏常州人。工书画、诗文。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多种。
3.叶浅予(1907~1995),原名纶绮,浙江桐庐人。善国画人物,线条洗练峻方,有形有色,设色简约,造型生动传神,特擅“画手”,千姿百态。山水亦主用线,少皴染,少赋色,空灵清秀。为西泠印社社员,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
4.卜少夫(1909~2000),原名宝源,笔名邵芙、庞舞阳等。原籍山东滕州。江苏镇江人。曾任职《真实报》、《新民报》、《扶轮日报》、《新京日报》、《申报》等。1938年到香港,1945年创办《新闻天地》,当时曾创下了中国杂志销售量最高、寿命最长的纪录,并为1945年至1949年留下了大量的政治史料与社会史料。
5.杜运燮(1918~2002),笔名吴进、吴达翰,福建古田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诗人、爱国归侨,“九叶派”诗人之一。
上款简介:陈伯坚(1922~1991),山东龙口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香港文汇报副社长。《志愿军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著有长篇小说《滨海城的俊女们》,中短篇小说集《素月》,小说散文集《边城纪事》《陈伯坚小说选》《尽意潇洒——陈伯坚散文选》,杂文集《闲话集》等。



▲
图录号 6055
书册 一册
2004年作
19.5×13.5cm
无底价
说明:本书中文版译者陈鹏仁教授上款。
此为李香兰毛笔签赠陈鹏仁《战争、和平与歌》日文版,系1993年初版初印本,由东京新闻出版局出版发行,扉页附毛笔题签“陈鹏仁先生惠存,山口淑子,2004.7.6”。《战争、和平与歌》为李香兰自传,书内陈鹏仁批注。
2005年陈鹏仁将此书翻译为中文,中文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陈鹏仁六十年代曾留学日本,后又在国民党驻日机构任职多年,因而熟识李香兰。
作者简介:李香兰(1920~2014),又名山口淑子、大鹰淑子,祖籍日本佐贺县,生于辽宁灯塔市。1933年被李际春将军收为义女,起中文名为李香兰。抒情女高音,擅长美声唱法,是中国、日本、满州国极为知名的歌手、电影演员,后担任日本参议院参议员。
上款简介:陈鹏仁,日本明治大学经济学士、明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西东大学文学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曾经于亚东关系协会东京办事处任职多年,并长期研究日本之政治、历史、外交、社会等领域,于理论于实务皆有相当深入之研究与观察,为当今中国近现代史、日本近现代史、日本政治、外交领域之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