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百年
政坛、文坛、艺坛名人翰墨留韵

Lot 897
弘一 1880-1942
行书四言联
丙子(1936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59×14 cm(每幅)
RMB:380,000-480,000(2)
题识:华严经集句。丙子如月。
钤印:沙门臂、佛陀印
出版:《名家楹联精品集·下》,第117页,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说明:1930年初,弘一为缅怀其母七十冥辰而从事律学撰述,并集成华严偈联三百,分写三集,弟子刘质平见到后请为付印,于是他次年4月再撰序和卷后《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至1932年始由开明书店石印而行于世。此四言联集自《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书成于1936年,其面貌已由碑体脱化的体势较矮、笔画较肥厚的一路,转变为笔画偏瘦、体势偏高的风格,骨肉饱满匀称,即马一浮所说的“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其书落笔锋藏,笔一下而墨沉气注,行笔轻灵洒脱,但笔墨齐发,气力流于笔画间,一变雄浑厚实的质感和方截露锋的字形,而为瘦圆细润,更富于萧散冲淡的气韵。
作为已经知道结局的我们看来,赵烈文的判断简直就像在游戏里开了金手指作弊器,直如鬼神般准确。但若换成辛亥那年的夏末或初秋,芸芸众生怕是没人相信赵烈文的“鬼话”。确实,上至庙堂,下到市井都已看清清廷的烂已是不争事实,可宣统三年似乎也并不比宣统二年有何种异样,何至于如露如电,玉瓦冰消?
清亡民立的过程和原因,已经有太多的学者去讨论,我们不做太多深层次的探究,只来试图理一理,是哪几根稻草最终压倒清廷。
Lot 905
王福厂 1879-1960
篆书“如南山之寿”
镜心 水墨纸本
辛未(1931年)作
106×52 cm
RMB:20,000-40,000
题识:辛未嘉平之月朔又八日,篆此恭祝尧卿先生有道寿。福厂居士弟王禔拜手。
钤印:麋研斋、杭州王禔福厂父印信
代表了绅商阶层利益的立宪派,这是第二根稻草。绅商势力在清末与清廷正式指派的官员开始共享地方统治资源,某些省份如无绅商支持,官员政令甚至难出府衙。无论湖南长沙的米战,还是辛亥的导火索——各省保路运动,其首要矛盾都是各省政府与商绅集团的利益冲突。大环境上,在甲午、庚子接连战败之后,清廷大局观之孱弱已暴露无疑,巨大的赔款压力使朝廷的经济话语权一再向东南倾斜;而在北方的爱新觉罗氏和其治下大臣依然保佑“天子牧民”、“主威素重”的旧观念。政治、经济的时空断裂,让商绅集团有机会掀起“立宪风潮”,似乎立宪是医国的唯一良方。但经不是那么容易念,清廷10年的立宪立出了个皇族内阁,说了算的人物还是换汤不换药,东瀛邻居的模版没抄好,反到让本就乱的局势雪上加霜。
Lot 898
圆瑛 1878-1953
行书五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131.5×32 cm(每幅)
RMB:100,000-200,000(2)
题识:锦章先生雅正。三求堂圆瑛时年六八。
钤印:树山沙门、圆瑛翰墨
上款:“锦章先生”应为吴锦章(1899-1969),江苏无锡人。上海正章洗染店创始人。40年代任上海新法洗染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
Lot 811
陈三立 1853-1937
行书自作《匡庐山居晓起》
立轴 水墨纸本
91.5×31.5 cm
RMB:20,000-40,000
题识:
匡庐山居晓起一首。韵初仁兄鉴正。
散原老人陈三立。
钤印:陈三立、散原翁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话有点讽刺,不好听。
但回看百余年前的中国:外侮、内乱、战争、自救、辛亥、逊位、共和、民国,或许就是开一扇窗的过程。
Lot 808
康有为 1858-1927
行书节录焦赣《焦氏易林》
镜心 水墨纸本
133×66 cm
RMB:80,000-120,000
题识:康有为。
钤印: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Lot 809
梁启超 1873-1929
楷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丙寅(1926年)作
131×31cm(每幅)
RMB:80,000-120,000(2)
题识:丙寅五月。梁启超。
钤印:新会梁启超印、任公四十五岁以后所作
出版:《名家楹联精品集·下卷》,第58页,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Lot 818
曹 锟 1862-1938
行书七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175×44 cm(每幅)
RMB:60,000-100,000(2)
题识:杜氏宗祠。曹锟。
钤印:乐寿老人、曹锟之印
说明:
1.杜氏宗祠为上海大亨杜月笙于20世纪30年代所建之宗祠。1931年,杜月笙为了光宗耀祖,在高桥陆家堰(今杨高北路2856号)购地逾10亩,建造杜氏宗祠。6月祠堂落成,杜月笙举行盛大落成典礼,庆典盛况空前,轰动整个上海滩,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孔祥熙、吴铁城、于右任、曹锟、章太炎等各界要员、名流均出席典礼,并具匾额、书墨贺志。据彼时统计,参加杜氏祠堂落成典礼的各界人士总计逾万人。本联即书于彼时。
2.本幅书写于玉版宣之上,用纸讲究,以示受书人之尊贵,曹锟之重视。
Lot 820
徐世昌 1855-1939
行书七言联
镜心 水墨蜡笺
208×49 cm(每幅)
RMB: 30,000-50,000(2)
题识:澜江大兄属。徐世昌。
钤印:徐世昌印、鞠人
Lot 823
黎元洪 1864-1928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65.5×42 cm(每幅)
RMB:30,000-50,000(2)
题识:劲成少将。黎元洪。
钤印:黎元洪印、宋卿
上款:“劲成少将”即戢翼翘(1885-1976),湖北房县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二次革命”中参加反袁斗争,后任第45旅旅长、第十军副军长,与张学良结为好友。1928年,张学良易帜,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1931年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行营参谋长。在晋军改编,讨伐石友三中,全力运筹、颇具勋劳,国民政府授一等宝鼎勋章。1933年5月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次年被国民政府聘为陆军军官训练团教官。1935年4月5日,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授于其陆军中将衔。1949年去台。
Lot 812
齐白石 1864-1957
行书“每思搔背忆麻姑”
立轴 水墨纸本
108.5×14 cm
题识:白石老人。
钤印:白石
出版:《齐白石全集·第九卷》,第 235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说明:“每思搔背忆麻姑”典出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说仙人王方平与麻姑降于蔡经家,麻姑以米撒地变为珍珠,蔡经见麻姑指甲很长,觉得让她用指甲搔背很好,即被王方平知道,而鞭打他。后以此典形容仙家变化,也以“搔痒处”指触到要处,有舒服痛快之感。白石老人喜此句意,常截此典语意入画,平生多作搔背图,亦作麻姑献寿,颇有意趣。
Lot 814
樊增祥 1846-1931
楷书诗三首
立轴 水墨纸本
73.5×41.5 cm
RMB:30,000-50,000
题识:八旬翁增祥书。
钤印:天琴老人
Lot 815
杨 度 1875-1931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36.5×33 cm(每幅)
RMB:50,000-80,000(2)
题识:书谦先生正。杨度。
钤印:湘潭杨度
Lot 828
溥 儒 1896-1963
行书节录自作《落花赋》
立轴 水墨纸本
81.5×44.5 cm
RMB:30,000-50,000
题识:璿璘先生正之。心畬。
钤印:溥儒之印、心畬翰墨、玉壶
Lot 829
袁克文 1890-1931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27.5×31 cm(每幅)
RMB:50,000-80,000(2)
题识:伯珩道长兄。克文。
钤印:洹上克文父印、寒云千秋万岁
上款:“伯珩道长兄”即关冕钧(1871-1933),字耀芹,号伯珩,祖籍广东高明井溢村,广西苍梧人。1893年中举人,诰授光禄大夫,官至四品。1902年充编书处纂修官,1903年充功勋馆纂修官。后任邮传部总务,议四政,以铁路为先,为中国首任铁路大臣,与詹天佑等一起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辛亥革命时,倡赞共和,参加反清运动。民国初期,历任南北议和代表、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参议院议员、晋北榷运局局长等职。闲时雅好书画,常有搜藏,著有《三秋阁书画录》。
Lot 839
罗振玉 1866-1940
甲骨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32×27.5 cm(每幅)
RMB:50,000-80,000(2)
题识:集商褉文字。贞松罗振玉。
钤印:振玉印信、老于优患
鉴藏印:高阳斋如山珍藏
说明:本幅右下见“高阳斋如山珍藏”朱文印,知此件为齐如山旧物。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为我国著名戏曲理论家。与梅兰芳莫逆,感佩梅兰芳之天才与勤奋,遂决心帮助梅并为其编剧。1916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间,齐为梅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有二十余出。梅的几次出国演出,齐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
宝 熙 1871-1942
楷书十二言联
立轴 水墨洒金笺
辛巳(1941年)作
92.5×15 cm(每幅)
RMB:20,000-40,000(2)
题识:辛巳早春沈盦宝熙。
钤印:宝熙长寿、太子少保、碧山草堂
与历史沉淀深厚的北京不同,上海事实上在当时处在中国世界的边缘。这里是中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口岸之一,这里有近100年的租界史,这里的社会在我们的革命者主动开窗之前许久,就已经积累了与异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比起北京,上海更有“近代”的味道,无论喜恶与否,上海在当时都蕴含了远胜中国其他地区的矛盾特性。电灯电车、旗袍西服、夜总会、工厂、月份牌等等民国的代名词,大约都是在这块华洋杂居的舞台上开始大流行的。
Lot 856
沈曾植 1850-1922
行书《赠高子勉四首》之二
镜心 水墨纸本
44.5×66.5 cm
RMB:50,000-80,000
题识:寐叟。
钤印:植、双木莲馆、□□□
上海的文化体现了近代中国复杂的性格。上海在民初是大量清朝遗老的养老地,沪上在清、民之交,与陈宝琛、沈曾植、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等等前朝失意人不期而遇。他们的到来,让这里弥漫了比以往都要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Lot 850
吴昌硕 1844-1927
集曹全碑阴字作七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148.5×35 cm(每幅)
RMB:200,000-300,000(2)
题识:东垣仁兄大人雅属,集曹全碑阴字。吴俊。
钤印:鸿爪一痕、吴昌石、吴俊印信长寿
Lot 852
吴昌硕 1844-1927
篆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丁巳(1917年)作
148×39 cm(每幅)
RMB:150,000-250,000(2)
题识:集猎碣字。丁巳春仲吴昌硕。
钤印:俊卿之印、仓硕、归仁里民
出版:《名家楹联精品集·下卷》,第157页,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同时,作为开埠数十年的通商口岸,上海发达的商业刺激了本地社会从上而下的文化需求,艺术定件的需求量很大。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画家在这里以手中的笔安身立命,最著名的是任伯年和吴昌硕。
Lot 878
沈尹默 1883-1971
楷书六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176.5×22.5 cm(每幅)
RMB:150,000-250,000(2)
题识:石湖题请息斋语。为子升先生书之。尹默。
钤印:沈尹默印
上款:“子升先生”即萧子升(1894-1976),字旭东,后改名萧瑜,湖南湘乡人。萧岳英之子,著名诗人萧三之兄。长期在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1910 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1915年秋毕业后,到长沙楚怡学校任教。在湖南师范的学生中,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杨昌济老师的得意弟子,人称“湘江三友”。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民国初年湖南青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在全国性的勤工俭学运动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1924年回国,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1949年去台,后又到法国、瑞士。1952年去乌拉圭,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Lot 861
吴湖帆 1894-1968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洒金笺
81×16.5 cm(每幅)
RMB:38,000-58,000(2)
题识:纪松先生。林正大、陆放翁词。吴倩。
钤印:吴湖帆印、倩盦书印
上款:“纪松先生”或为王纪松(1902-1990),推拿名家王松山长子。王纪松16岁从父王松山习推拿,22 岁独立开诊,在其弟子的协助下,撰写发表多篇推拿论文。钱裕麟、陈力成、严隽陶、梅犁曾跟随多年。1955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1956年参与创办推拿医士训练班,从事教学工作。50年代曾任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顾问,并协助中山医院开设推拿科。198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奖状。并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Lot 871
白 蕉 1907-1969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66×16.5 cm(每幅)
RMB:50,000-80,000(2)
题识:白蕉画笔。
钤印:一芥须弥
Lot 860
张大千 1899-1983
行书王安石《泊船瓜洲》
立轴 水墨纸本
壬申(1932 年)作
106×48 cm
RMB:50,000-80,000
题识:壬申八月。张大千。
钤印:张大千、大风堂
加之避战乱至沪上一批文人、画家,如吴湖帆、张大千、李叔同,本土文化的根苗在彼时的上海日益繁茂。
Lot 886
胡 适 1891-1962
楷书节录王安石《登飞来峰》
立轴 水墨纸本
74×35 cm
RMB:50,000-80,000
题识:洪儒弟。适之。
钤印:胡适之印
Lot 891
张 謇 1853-1926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33.5×33 cm(每幅)
RMB:60,000-100,000(2)
钤印:通州张謇之印
题识:张謇。
伊立勋(1856-1942)题签条:张季直先生行书联。癸亥(1923 年)仲春上浣。伊立勋。钤印:峻斋
Lot 884
柳亚子 1887-1958
行书龚自珍《梦中作四绝句》之二
立轴 水墨纸本
65.5×41 cm
RMB:38,000-58,000
题识:壬林先生属。亚子。
钤印:柳亚子
上款:“壬林先生”或为李壬林(1913-1983),河北安新李庄子村人。1931年任农村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 年转入八路军。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演员、戏剧队队长、副社长,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平原和山区,多次参加战斗并进行战地宣传鼓动及战勤工作,深入游击区、敌占区为配合大部队作战和开辟新区而进行政治攻势的演出。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历任戏剧队队长、话剧团副团长、总团办公室主任。1973年调任山西省军区吕梁军分区副政委。1979年回总政文工团任办公室主任。曾参演多部话剧、歌剧、电影,深受群众喜爱,为彼时知名演员。
客观上的政治环境,让上海的空气又显得更加“自由”,自由的空气诞生了如胡适、柳亚子、鲁迅、巴金等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他们绝大多数对前朝并无眷恋,与西方文化快而密的接触让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传统精英迥异,甚至连书写方式亦要与文言文决裂。作为彼时全国出版中心的上海,杂志、报社、书局林立,这些地方便成为了新知识分子的阵地。他们在阵地中宣传德先生与赛先生,利用租界的有力条件开展左翼文化运动,他们各自的创作构建起上海的新文化格局。
我们在上海看不到类似北京那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折子戏。我们看到的是文不加点的文言文和加了逗号的白话文的并行不悖,看到的是传统文人画和光怪陆离的野兽派的地域共存,看到的是济济一堂的海上题襟馆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式美术学校的各自兴旺。
清末民国,身处中外两种权利控制的边缘地带,上海的气氛相对“自由”,这是多元文化在上海能各自繁荣的客观条件,也使上海成为了彼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异文化窗口。
南国之城

以1928年二次革命成功为分界线,民国实际上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权力中心依然在北京,后一个阶段的权力中心开始南移。
Lot 913
蔡元培 1868-1940
行书节录陆游《月夕》
镜心 水墨纸本
139×33 cm
RMB:80,000-120,000
题识:仲钧先生正。蔡元培。
钤印:蔡元培印
上款:“仲钧先生”即龚自知(1896-1967),云南大关县翠华人。字仲钧,笔名春水、致志。1917 年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回滇任教于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东陆大学。1922年任昆明市政公所教育课课长,推行义务教育,卓有成效。1928年起,任省政府秘书长、省教育厅长。推动教育立法,争取并实现教育经费独立,重点发展师范教育、民族教育、民众教育。1935年受龙云委托,创办《云南日报》,任常务董事,主持编务近10年。1949年赴香港,登报声明脱离国民党,协助龙云策动云南起义。解放后,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副主席、民革云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Lot 914
郭沫若 1892-1978
草书自作《长沙有感二首》之一
镜心 水墨纸本
62.5×31.5 cm
RMB:80,000-120,000
题识:啸岑先生。郭沫若。
钤印:郭沫若
上款:“啸岑先生”即雷啸岑(1896-1982),国民党政要,系复兴社分子,笔名“马五先生”。湖南嘉禾县定里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国民党。1925年回国后,历任南昌行营机要秘书、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任江陵县县长、四川省府顾问、《华西日报》社社长兼总主笔、《中央日报》社主笔等职。1949 年 7 月去香港,任《香港时报》社总主笔。1960 年在港创办《自由报》并受聘为香港德明书院新闻学系主任。晚年有《忧患余生之自述》刊行。
Lot 915
谢无量 1884-1964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43×38 cm(每幅)
RMB:50,000-80,000(2)
题识:荫三先生正。无量。
新都的争论首先发生在首义之地武昌和沿海窗口上海,随着南京克复,争论两派达成共识,南京在1912年成为首都。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方向超出革命党人的控制,袁世凯篡夺辛亥果实,北京又成为了北洋时期民国的政治中心。与此同时,在南中国孙中山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广州成为了这时孙中山的政治堡垒。1928年二次北伐,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再度成为首都。“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曾有过迁都西安和洛阳的短暂考虑,但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受到的直接威胁日益加深,1937年11月16日晚,国民政府召开国防最高会议讨论迁都问题,会议商定迁都重庆的事宜。自此8年时间,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一直是国民政府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Lot 922
于右任 1879-1964
行书节录《汉学师承记·黄宗羲传》
立轴 水墨纸本
122×45.5 cm
RMB:30,000-50,000
题识:汉学师承记黄宗羲传。守儒先生法正。于右任。
钤印:右任
Lot 931
谭延闿 1880-1930
行书自作《重过大庾岭》五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乙丑(1925 年)作
39.5×145 cm
RMB:30,000-50,000
题识:甲子(1924 年)十二月作此诗,乙(卯)丑三月写奉蘧孙先生是正。讱斋谭延闿。
钤印:谭延闿印、孤鹣、四十六岁后号讱斋
Lot 941
陈果夫 1892-1951
行书节录总理遗教
镜心 水墨纸本
1937 年作
168.5×42 cm
RMB:80,000-120,000
题识:节录总理遗教。二十六年六月九日,陈果夫。
钤印:果夫
除林森、邹鲁、于右任、戴传贤等国民党要员外,我们熟知的郭沫若、柳亚子、徐悲鸿、陈之佛、傅抱石、吴作人、潘天寿、丰子恺、李可染、叶浅予等等文艺界人士亦分批抵达重庆。
Lot 942
宋美龄 1898-2003
幽兰
立轴 水墨纸本
117.2×41 cm
RMB:50,000-80,000
题识:美龄。
钤印:美龄
Lot 943
蒋介石 1887-1975
楷书“清勤树绩”
横批 水墨纸本
60×121 cm
RMB:60,000-100,000
题识:若愚同志。蒋中正。
钤印:蒋中正
上款:“若愚同志”即胡若愚(1896-1949),字子嘉,原名学礼,云南罗平县人。1910年入云南陆军小学堂第四期,1911年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914年考入湖北陆军中学,毕业后归滇,成为唐继尧心腹爱将。1920年,任第五独立混成旅旅长,驻四川叙府,兼任警备司令,后移师桂林。1922年随唐继尧回滇,击败顾品珍,胡任滇军副总指挥,旋升总指挥。1927年受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军军长,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旋又加委为第八路军总指挥。1930年6月23日就任青岛市长。1933年,李宗仁赠给出国费用,赴德国留学,致力研究军事学。1936年回国,著有《现代大军统帅》、《现代战争理论》、《现代战略之根本》等书,在香港出版。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胡任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并受命为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代理参谋,特派协助第二集团军孙连仲指挥作战。1938 年1月,任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在鲁南地区参加抗击日军。抗战后期,先后任军委会第二、三校阅主任,代表蒋介石校阅驻川、黔、桂、湘、鄂诸省国民党军,以及驻防云南省的第二、五、六、八等各军。1942年出任兰州军官预备学校校长,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在南京退役。1948年初,为了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当上第一届国大代表,翌年 2 月复出任国民党十一兵团副司令、上将司令。


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
上海精品展
4月29日 10:00-17:00
4月30日 10:00-16:00
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 5层
静安区 延安中路1218号
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14日-5月17日
嘉德艺术中心、金茂万丽酒店
www.cguardia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嘉德APP
凭图标免费观展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刘旦宅
观其画作,经营位置,貌写形态,笔不虚下,辄叹为毫发无憾。人物一科,自元以下无述焉,振衰开来,旦宅勉力行之,其毋相辞。
——陆俨少
刘旦宅同志兼擅中西画法,凭他的艺术的天才和壮年的精力,已创造了若干不朽的图画。他在每一幅里都有充足的表情。当得起古人所说的「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评语。
——顾颉刚
他是一个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写得很好。当下的国画界正需要这样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而他为人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画坛后人学习和敬仰。
——贺友直
刘旦宅
此中有人 呼之欲出
刘旦宅 1931-2011
聊斋百图册
甲子(1984年)作
纸本 册页一百开
17.5×17 cm(每幅)
出版:《刘旦宅聊斋百图》,新蕾出版社,1985年版。
“落日熔金楼”和“知白堂”是刘旦宅先生的两个斋名,落日熔金让人有现场视觉即视感,而知白则让我猜想除却虚怀若谷以及“言者不如知者默”的大隐之志,会不会还有一部分懂得并欣赏齐白石的意味暗藏其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是因为我曾经在刘斋见到过一件让人难忘的白石老人“平常”之作,尺幅平常、题材平常的几只游虾,却让人看到了擅画者的那种笃定和驾驭,那种一支毛笔下的优游和掌控。这件刘家的珍藏无疑饱含着一个画家对另一个画家的强烈认同和敬意,这才有了似乎不太可能有关联的隐约之想,当然也无需印证了。
刘旦宅 1931-2011
木兰诗画集
1954年作
纸本 册页二十一开
33×42.5 cm(每幅)
出版:
1.《木兰从军》单行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
2.《木兰词画》单行本,香港幸福出版社,1960年版。
3.《木兰从军》年画四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4.《木兰从军》邮票发行纪念册。
5.《木兰从军》火花册贴片,上海火柴。
叶恭绰(1881-1968)题跋:木兰诗画集。叶恭绰题。钤印:叶恭绰印
顾颉刚(1893-1980)题跋:序。木兰真是一个奇女子,她为了祖国,为了家庭,换上男装,代她的父亲跑上战场杀敌。一去十二年,立了许多功勋。但她不愿意做官,还到家乡,依然回复了女人的打扮。这一个突出的传奇性的人物,这一个发挥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女英雄,在保卫祖国的任务上费去漫长的时间。而且捱过了长期的艰苦之后,得到胜利的归来。她内心的怨哀和喜悦到了怎样的程度,这是耐人无穷的咀嚼的。当时,她会受到北朝的魏周和南朝的梁陈人民的一致歌颂,自有其必然的理由。木兰诗是中国古代叙事诗里最好的一篇,它写得非常紧凑有力,可以说不多一个字也不少一个字,那般地严肃,又那般地婉约,文学的技术夐高到了极点,所以它比了“孔雀东南飞”更为习熟于人口。每一个读它的人,不论孩子或成人,在情感上没有不激起高度的共鸣的。
这首诗的著作时代,从清代中叶宋翔凤等时论起,直到最近罗根泽教授为止,约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年代在西魏宇文泰当国的时候,从公元五三五年至五五六年,是距今一千四百年前的作品,但其中可能有唐代人的修饰,地点则黑山是归称东南的杀虎山,燕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木兰的故乡在内蒙古自治区之南,可能在陕甘一带。我们的西北人民,本来多是习于艰苦斗争的战士,她也能卓绝地继承了这个优良的传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西魏的府兵制之下,统治阶级利用了“寓兵于农”的复古的美化,对于人民作残酷的压迫,不但硬派没有劳动力的人民作战,而且骏马、鞍鞯、嘈头、长鞭都得人民自己准备,在这上面,想见老年人和穷人遭受了如何的困厄。所以这诗也正和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等篇同样表现了人民的反抗的意识。这虽说是一个无名作家所描写的故事,却是最真实的人民受压迫的历史。
刘旦宅同志兼擅中西画法,凭他的艺术的天才和壮年的精力,已创造了若干不朽的图画。这一回用了半年多的工夫,把木兰诗深深地涵咏,绘成一册,和原诗同样地没有浪费一点笔墨。他在每一幅里都有充足的表情。当得起古人所说的“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评语。我想,凡是读了这册的人,他的精神一定能与画中人的感情及对同志艺术手腕融为一体,仿佛投入了木兰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怨喜无端的情味。顾颉刚,一九五四年八月六日。时将离上海。钤印:颉刚
刘旦宅 1931-2011
坡公望湖楼醉书图
丙子(1996年)作
纸本 立轴
136.5×69 cm
题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河山。
予爱诵坡公望湖楼醉书诗。因拈其句,意为图公胸怀旷达,宠辱皆忘于山水之间,兴会淋漓,别饶妙趣。诗句若有神助者,读之不觉神王。丙子仲夏,刘旦宅漫记。
刘旦宅 1931-2011
击鞠图
辛酉(1981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68×134.5 cm
题识:击鞠图。辛酉长夏画于上海,刘旦宅。
出版:
1.《刘旦宅画集》,图版3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刘旦宅书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
刘旦宅 1931-2011
绿天草圣
丁卯(1987年)作
纸本 镜心
92×69 cm
题识:绿天草圣。丁卯长夏刘旦宅造。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11,博雅艺术公司,1988年版。
我们与刘旦宅先生的家人一起,认真整理出先生自早期创作开始,尤其是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的三十余件精品,这些多为经过淬炼后的刘旦宅艺术生涯黄金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其中有代表其早年创作高度的赫赫名迹《木兰诗画集》(1954年作)。也为其“神童”美誉的一个见证,顾颉刚为此画集慨然作长序达八百余言,给当时刚刚年满二十三岁的刘旦宅热切赞美,称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此外,或长篇历史故实《兰亭修禊图》、《孔子施教》、《绿天草圣》、《坡公望湖楼醉书图》;或充满动感的皇皇之制《击鞠图》、《瑶池舞》;或仿古山水或没骨花鸟,无不展现出艺术家对于多种题材和对象的驾驭能力。最为让人称奇的是出版于1985年的知名单行本《刘旦宅聊斋百图》册,百个传奇,对应百样戏剧冲突的片断,千人千面,精彩纷呈。
刘旦宅 1931-2011
兰亭修禊图
癸亥(1983年)作
纸本 镜心
90×49 cm
题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癸亥暮春之初,作王羲之《兰亭图》拜临冯摹帖。刘旦宅。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4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刘旦宅 兰亭修禊图 局部
流年逝水,2021的春天如期而至,距离刘旦宅先生驾鹤西行的那个春天,正好十周年。我们谨以此书告慰那个春天,也以此献给诞辰九十周年的画家刘旦宅。
刘旦宅 1931-2011
刘旦宅 1931-2011
文同筼筜谷图
甲子(1984年)作
纸本 镜心
48×58.5 cm
刘旦宅 1931-2011
王冕九里山图
甲子(1984年)作
纸本 镜心
48.5×59.5 cm
题识:旦宅作。
刘旦宅 1931-2011
米颠拜石图
甲子(1984年)作
纸本 镜心
47.5×59.5 cm
题识:甲子秋,知白堂作松竹梅石四帧。刘旦宅并记。
刘旦宅 1931-2011
紫气东来
甲子(1984年)作
纸本 镜心
161×87 cm
题识:甲子冬日,刘旦宅作于海上之虚室。
王遽常(1900-1989)题本幅:紫气东来,青牛西去。博大道人,神明永驻。已丑深秋,题旦宅画师老子骑牛出关图。深得犹龙之意。王遽常。钤印:王遽常印、瑗仲父、仪龙轾
胡邦彦题本幅:昔有楚畸人,狂歌笑孔丘。德衰因文丧,寂寞归西畴。先生乃有高世志,驾言出游非写忧。叹凤叱犊徒作苦,何如抱朴跨青牛。太乙天都御风过,相从曾上峨眉游。不数周王夸八骏,赤骥绿耳与骅骝。华盖冉冉升紫气,关尹斋戒罢庶羞。欲闻道兮岂难求,下百川兮汇海流。百炼刚即绕指柔,吾自无为故无尤。周孔道广今在不,五千言者亦谬悠。大方无隅隘九州,八千年春八千秋。恍兮惚兮孰赓酬,非道非名不系舟,欲探奥赜问庄周。旦宅先生制图属题,为作长歌以张之。俚语钩辀,不直方家一笑也。丙寅谷雨,弟胡邦彦敬题,时年七十有二。钤印:胡邦彦印、彦龢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5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注:胡邦彦为刘旦宅挚友。胡邦彦(1915-2004)文字学家。字文伯,一字彦龢,号蹇翁。镇江人。1935至37年任天津中南银行文书;1937至39年任职于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1939至41年任复旦大学文书主任兼中文系助教;1941至49年任中央银行文书主任。1950年代后任高中语文教员。1960年参加《辞海》重编,任语词分册编辑;1963年调任上海教育出版社文科编辑。
刘旦宅 1931-2011
草圣会神之图
丁卯(1987年)作
纸本 镜心
137.5×68.5 cm
题识:草圣会神图。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予见其名迹,豪荡感激,乃为图。丁卯春,刘旦宪并记。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8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刘旦宅 1931-2011
思梦图
丁卯(1987年)作
纸本 镜心
69×69 cm
题识:思梦图。腻粉琼妆透碧纱,雪休夸。金凤搔头坠鬓斜,髮交加。倚着云屏新睡觉,思梦笑。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丁卯初夏。刘旦宅作于海上。
刘旦宅 1931-2011
菩提达摩造像
戊辰(1988年)作
纸本 镜心
画:95×58.5 cm
字:21×58.5 cm
题识:旦宅。
诗堂:菩提达摩造像。戊辰秋,海云生。钤印:海云生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33,博雅艺术公司,1988年版。
刘旦宅 1931-2011
瑶池舞
丙子(1996年)作
纸本 镜心
96×179 cm
题识:瑶池舞。纵横下土,优游上闲。霜蹄雾鬣,金勒雕鞍。静思凤气,渴就龙渊。轶尘超影,箫云凌烟。瑶池舞阙,腾踏高骞。骨相可见,汗血谁怜。彦翁好予画,遇差可观者,辄有题略。浏漓顿挫,识者自知之耳。丙子盛夏,海上知白堂刘旦宅并记。
出版:《刘旦宅书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
刘旦宅 1931-2011
东坡赤壁
丁卯(1987年)作
纸本 镜心
68×67.5 cm
题识:赤壁。丁卯之秋刘旦宅戏彩。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39,博雅艺术公司,1988年版。
刘旦宅 1931-2011
翠壁丹枫
丁卯(1987年)作
纸本 镜心
69×70 cm
题识:翠碧丹枫之图。丁卯秋,刘旦宅。
出版:《刘旦宅画集》,图版42,博雅艺术公司,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