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如雨——朱华抽象艺术特展在淮安长江书院举行

日期:2021-05-03 22:53:11 来源:艺术地带

展览 >一别如雨——朱华抽象艺术特展在淮安长江书院举行

未标题-19

4月25日,由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淮安市美术家协会、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家协会、淮安市广告协会、淮安市图书馆、淮安市清江浦美术家协会协办的“一别如雨——朱华抽象艺术特展”在淮安长江书院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和开幕仪式。左庄伟、谢海、秦国良、陈新建、王维国、茅小浪、罗邦泰、沈军、罗隶、翟立群、李晓东、顾卫国、郁建伟、江荣、李响及来自北京、上海、贵州、浙江文化艺术界代表与朱华学生200余人应邀参加座谈和相关活动。

未标题-9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谢海认为,本次展览是淮安美术史上第一个抽象艺术的独立展览,也是把视野放在全国美术交流范围内的首次出牌。谢海还指出:淮安不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市民的迁徙性也很弱,本土很难得见到当代艺术,在这样文化背景之下,看不懂当代艺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不能说绝大部分人看不懂,当代艺术、现代性就一定缺席高速发展的淮安。

未标题-10

朱华,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198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跋涉者,一个不断叩问艺术本源的赶路人。60岁的朱华,几乎见证了整个的当代艺术史的“老炮”,一个85美术新潮的参与者,几十年来一直在淮安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实践与思考者。在朱华近期的创作中,他用深度意向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并且把强烈的情感埋藏在看似平静的水墨里。通过笔触、滴洒和材料进而走向纯粹抽象,用一种高超的平衡感和控制力,从偶发性中追求“绘画感”,体现了他一直所痴迷的记忆、直觉、知识,借艺术之名表达他对艺术本体的看法和态度。

在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深度剖析了朱华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影响,并对当代艺术中哲人气质、艺术想象力和朱华作品中凝练的言简意繁展开的讨论。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20日。

未标题-11

超越的平凡和凝练——序“一别如雨——朱华抽象艺术特展”

文/谢海

前几天去千岛湖看东北的朋友,恰巧碰上了杭州今年的第一场雪。虽没有银装素裹,也足以让江南的文人发情了——拍照的拍照,感慨的感慨,不亦乐乎。东北的朋友屁股没离座,用酒杯敲着饭桌,问我:这雪算雪,我说,算。

杭州的雪通常下得都很草率,不像北方,也不如我老家淮安那般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大致上就是降降温,飘几片连雪花都称不上的雪籽,讲究的是点到为止。那天,我的几个香港朋友打飞的来杭州看雪,我说,不值得看,他们不管,人到了,雪早就停了,照旧喝酒、吹牛,和雪夜访戴的境界隔了十八条街。

没见过雪,没有过在雪中凭栏的经历,没有在如刀割的寒风中拖着脚步在雪地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很难想象“积雪浮云端”,没办法想象“大雪满弓刀”、“风雪夜归人”,更无法把握“雪那么大,是不是上天白了头”其中的深意。同样,很多人看画说看不懂,我想说的是,你一生去过几次美术馆?看过多少美术专著?很少去+没看过=活该你看不懂。当然,也有例外,有的人经常去美术馆,也没少看有关美术的书,但在品鉴一件艺术作品时还是差强人意,那么,如果不是人笨的话,就得自己找找离谱的原因了。

未标题-12

过一段时间,长江书院要为朱华举办一个抽象艺术的近作展,我相信,这是一件既刁难出品人李响,又让朱华左右为难的事情。在淮安操持抽象艺术的展览,会更多的不可避免的碰到“看不懂”、“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之类的问题。究其原因,淮安艺术界的精英圈层很少关心何为modernity(现代性),何为淮安的modernity,以及由此所相关联的后现代、后殖民、都市化等等命题,甚至抛弃文化、思想,而只读解艺术背后的经济、功利和政治正确。实际上,当下淮安学术界一部分学者也感到淮安从事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越来越保守,有必要有一个人或者说有一群人跳出来棒喝这种潮流,只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时间。

毫无疑问,“一别如雨——朱华抽象艺术特展”的推出不敢说是一个学术创建,也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在抵制淮安艺术保守化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未标题-13

把朱华放在淮安学术框架里展开讨论是不公平的,因为艺术连国界都不分,更何况把朱华的作品放在全国当代艺术创作阵营来考察也毫不逊色,但是,作为一个展览的导读又不得不有意为之——这牵涉到我这个策展人策展构想是展览优先还是艺术家优先的敏感话题。显然,我想做的是展览价值优先。换句话说,我想解释的是,淮安为什么会对“美术思潮”的骁将朱华视而不见?淮安为什么缺乏一个审视当代艺术的态度?包括我还想说明淮安对当代艺术了解不够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以及对淮安现如今艺术生态的再评价。

如果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评论,我只要阐释这个艺术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演变史和影响即可,但是,朱华展览的导读或者说是评论,这样的写作逻辑是失效的。言下之意,当我们有意选择朱华展览而不是朱华个案研究时,我们就可以大谈特谈中国三线城市的艺术要不要和如何modernity的问题——相比于艺术家风格的探讨,这不是为了行文高级,而是觉得大有必要。

未标题-14

Modernization(现代化)、modernism(现代主义)、modernity(现代性)三个概念的混用是中国学术界的通病,淮安自然也不例外。要命的是,很多人是在忽视三线城市的思路之下展开研究的,看不到这样的城市也和现代性所产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城市的文化精英也越来越多的出走一、二线城市,让原本有思想者就捉襟见肘的城市、对“现代”的概念有些模糊的老百姓更加迷茫。淮安不是没有现代化,也不是没有现代主义的作品,而是因为种种原因缺乏现代性的土壤,让不管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不足以解释当下淮安美术创作单一、缺乏时代气息、扁平化、商品化等等问题。

60岁的朱华,一个几乎见证了整个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老炮”,一个默默无闻一直在淮安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实践与思考者,一个一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艺术家平生第一次个人画展……我想,任何一个切片都足以说明现代性在淮安生根发芽的不容易了。淮安不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市民的迁徙性也很弱,本土很难得见到当代艺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看不懂当代艺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不能说绝大部分人看不懂,当代艺术、现代性就一定缺席高速发展的淮安。

未标题-15

朱华经常到南京,住在他的女儿那里,也和他那些老同学、老画友谈谈艺术——这让我很紧张——我怕他离开淮安,我怕淮安的艺术界一旦没有朱华将导致缺乏多样性、缺乏本体追问、缺乏精神引领而黯然无光。每次和朱华打电话,我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在淮安吧?他只要说“在”,我就会高兴的像个孩子。写花街,成就了徐则臣;写苏北乡村,成就了魏微;画里下河风光,成就了吴锡兴,可见之诗,可见的地缘文化和风景、风情也是淮安现代性的一部分,这一点不可忽略。可是,他们都选择了离开。

朱华不能走!朱华所创作的抽象艺术作为淮安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也不能倒下。

未标题-17

目前,淮安美术创作领域的评判标准和发展思路无疑碰到了难以逾越的困窘。在无数的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学生来到淮安工作和生活的当下,也丝毫不能撕开一道口子让艺术之光投射进来,离开或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新晋大学生特别是有海外背景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世界各地来到淮安,因为无法对标他们所在异地感知到的现代性,于是,对这座城市也有一个批评的态度。所以,种种问题的叠加,导致了很多人对艺术的判断被动的采取了经济主义的立场,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这件作品值不值钱=这件作品好不好,同样,这个艺术家作品值多少钱,就等于这个艺术家有多大的名气,进而引申出这位艺术家是不是什么会员、是不是什么机构领导等等更加荒唐的观点。

朱华出生在淮安市的淮安区,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淮安师范学校(后被淮阴师范学院合并)直至退休。履历平淡无奇,不过他始终保持着与国内先锋派艺术家的联系,并且,在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从两个维度进行着创作,他没有提出过什么响亮的口号,也没有创作出任何一件让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他只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跋涉者,一个不断扣问艺术本源的赶路人。

可能最应该让时下艺术家反思的是,朱华从来不关心自己作品的去处,不关心谁喜欢谁不喜欢,不关心是否有市场。非功利性的创作让朱华的作品有着极大的自由度,没有刻意,没有强加,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他像周伯通那般只关心自己的左手能不能打败自己的右手。他的作品,只对材料感兴趣,题材、造型、技巧对于他而言那都是传统的概念,这种对绘画语言大面积的消解方式虽然远离现实主义和技法至上但却揭示了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的最大可能。

在朱华近期的创作中,他用深度意向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并且把强烈的情感埋藏在看似平静的水墨里。通过笔触、滴洒和材料进而走向纯粹抽象,用一种高超的平衡感和控制力,从偶发性中追求“绘画感”,体现了他一直所痴迷的记忆、直觉、知识,借艺术之名表达他对社会、对绘画圈的看法和态度。

面对着这样一个具有哲人气质、艺术表达极度自由的艺术家,关心作品意义的人可能在我的文章中找不到对他作品的剖析,而那些看不懂他作品的朋友也在这里找不到读解的钥匙。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密码,我也只能勉强的、完全出于我个人的观看经验给出两个途径,即有一种凝练是言简意繁;有一种平凡叫坚持,叫不忘初心。

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非要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道出石破天惊的观点才是伟大的,往往,一个人用毕生的修为,不求回报,不需要掌声,花几十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同样值得尊敬。

“一别如雨——朱华抽象艺术特展”是淮安美术史上第一个抽象艺术的展览,也是把视野放宽在全国美术交流范围内的首次出牌,我们的目的非常的简单,就是要在把淮安的美术纳入全国的美术大家庭的过程中,把全国乃至世界的美术范式也纳入淮安的美术界来。所以,我期待这个酝酿已久的展览。

“一别如雨”语出三国的王粲《赠蔡子笃》:“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前面还有几句抄录如后,云:悠悠世路,乱离多阻。济岱江行,邈焉异处。

2021年1月16日于杭州西风堂

未标题-20

未标题-21

未标题-22

未标题-23

未标题-24

部分作品

谢海,文化学者、策展人、美术评论家,中国画学会理事,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逸仙书画院执行秘书长,《美术天地》、《艺术地带》杂志创始人,《品位》杂志总策划,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