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021春拍 | 南吴北齐 — 吴昌硕与齐白石

日期:2021-05-22 13:27:27 来源:中贸圣佳

拍卖 >中贸圣佳2021春拍 | 南吴北齐 — 吴昌硕与齐白石


 中贸圣佳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卖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琳琅—重要中国书画及古籍夜场

5月21日 20:00   三层A厅




 


 
20 世纪中国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所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者,当属吴昌硕、齐白石,二人并称“南吴北齐”。吴昌硕的艺事发于自省,秉持于传统中求发展,以坚守古意金石味,成就文人画最后的高峰;齐白石在吴之上继承创新,并向外求索,在大自然中,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中,为文人画探出了更多可能。他们诗书画印皆绝,凭借独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领时代风骚,成为近代画坛的两座高峰。
 


琳琅—重要中国书画及古籍夜场


吴昌硕像



851
吴昌硕(1844-1927)
篆书『晚翠轩』横额
水墨纸本 镜心
33×114cm
RMB: 1,500,000-2,000,000
  
款识: 辛酉(1921 年)大暑日,病足初平,试冬心藏墨成此。安吉吴昌硕年七十有八。
钤印:俊卿之印(朱)、仓硕(白)、虚素(朱)
 
出版:1.《清朝书道名品选》第三集吴昌硕的书第36 页,近代书道研究所,1959 年。
2.《吴昌硕匾额集》第6 页,松丸东鱼白红社出版,1973年。
3.《吴昌硕匾额书法集》第72 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
4.《吴昌硕篆书匾额选》第6 页,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
5.《 吴昌硕书法字典》(晚 261 页、翠 453 页、轩 538 页),日本二玄社,1984 年。
6.《 吴昌硕书法字典》(晚 261 页、翠 453 页、轩 538 页),香港万里书店, 1984 年
7.《吴昌硕书法字典》(晚 261 页、翠 453 页、轩 538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年。
8.《吴昌硕书法字典 》(晚 261 页、翠 453 页、轩 538 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9 .《历代名家书法字典一吴昌硕书法字典 》 (翠 21 页、轩 169 页),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 年。
10.《 吴昌硕篆书字典 》 (晚 238 页、翠 34 页、轩 270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年。
说明:晚翠轩主人井上恒一旧藏。
 
 
晚翠,坚韧不拔,历尽风霜而不变者,如松、柏、竹、桂等,经冬而苍翠不変。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竹橘晚翠,蜂争骄。”又高蟾《金陵晚望》诗:“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明唐桂芳为唐润作《晚翠轩后记》:“松柏秀于冬,非松柏殿后,冬气使之然也………松柏坚贞,相持岁寒为宜晚翠之得名也。曩予拏舟经番阳时,先兄润甫方郡治,篝灯夜饮,从容而曰:‘自婺源升番阳,纷纭簿书ニ十余,祀发虽未自,而心实倦矣’。每思故乡乌聊山麓,东邻有泉一泓,傥凿渠引泉,则有涓滴声。手植松柏,则有苍翠色,构亭扁曰:“晚翠”,汝其记之……即解印归隐故乡,筑仍扁其轩曰:“晚翠”。( 见《白云集》卷六) 明清以“晚翠”名室者甚夥,亦有常青喻暮年康健之意。

近代东京著名碑帖商号“晚翠轩”以收藏出版中国金石碑帖画集而出名,如《南画集成》《二金堂遗墨》《古碑释文》等。“晚翠轩”为井上恒一的斋号,在晚翠轩发行的《二金堂遗墨》版权页中有,编辑者:西川宁;发行者:井上恒一。西川宁是日本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书法家、理论家、鉴赏家,特别是在战后日本书法界的复兴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西川宁师从河井荃庐,河井荃庐是吴昌硕唯一的日本弟子。1900 年,河井荃庐来华拜吴昌硕为师,之后几乎每年来华访问一两次,直至1931 年止。在河井荃庐的影响下,西川宁成为吴昌硕艺术在日本的重要推崇者,曾多次为吴昌硕策划展览及出版发行物,而致力于出版中国碑帖画集事业的井上恒一自然也与之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本幅“晚翠轩”为吴昌硕1921 年所写,为“晚翠轩”主人井上恒一旧藏。这一时期河井荃庐正从师吴昌硕,并往返于中日之间,也因此有了吴昌硕书此横额“晚翠轩”与井上恒一的缘分。
 
 
852
吴昌硕(1844-1927)
菊石图
设色纸本 镜心
134×52.5cm
RMB: 2,200,000-2,800,000
 
 
题识:荒崖寂寞无俗情,老菊独得秋之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霞沧落英。昌硕。
钤印:昌硕(白)、古鄣(白)
 
出版:1. 朵云轩书画古玩展销会请柬( 封底),1998 年。
2.《吴昌硕作品集》续编,第97,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 年。
3.《吴昌硕画集》第225 页,荣宝斋出版社,2003 年。
4.《中国十大名画家画集—吴昌硕》第55 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年。
5.《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第106 页,大象出版社,2005 年。
6.《中国海派绘画系列·吴昌硕王一亭作品选》第26 页,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
中心,2016 年。
 
著录: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二,沪7-1135,第340 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四,第1810 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 年。
展览:1. 朵云轩书画古玩展销会,上海图书馆,1998 年6 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853
吴昌硕(1844-1927)
枇杷奇石
设色纸本 立轴
121×47.5cm
RMB: 1,800,000-2,500,000
 
 
题识:花名粗客,果曰蜡兄,真似的对。品之劣者极酸,能使人齿软,何止嚼蜡无味。予画此种乃西山黄金果也,甲寅(1914 年)春仲吴昌硕年七十有一。
钤印:俊卿大利(白)、昌硕(白)、八十开一(朱)
 
出版:1.《吴昌硕の画と》第62页,株式会社二玄社,1977 年。
2.《吴昌硕书画集》第33 页,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印行,1985 年。
3.《近现代书画精品集(一)》第18 页,西泠印社出版社。
 

吴昌硕最为著称的是大写意花卉,题材上既有在传统文人画中常见的梅兰菊竹,又有为大众所喜爱的四时花卉蔬果,如紫藤、水仙、牡丹、荷花、山茶、桃花、枇杷、葫芦、葡萄、白菜、菖蒲等。他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入画,把古拙的金石内蕴涵化为一种具有近代气息的精神力量,并大胆赋予绚烂色彩,卓然成为一代大家。从本幅《枇杷奇石》题识可知,缶翁时71 岁,当时他居沪上,也活动于吴、杭一带,亦可推断他称的“西山黄金果”即苏州的西山枇杷,该地盛产此果。作品突出展现了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枇杷的枝叶、树干如篆籀一般力透纸背,融冶内炼,枇杷果实以及奇石的形体拙重厚朴,笔道笔痕不假修饰,浑然绮丽。吴昌硕还打破了历来文人画对色彩的禁忌,他使用大黄、青绿等色,鲜明的色彩与苍浑的墨痕、水迹交织在一起,斑斓而又厚重。
 
 
854
吴昌硕(1844-1927)
天竺
设色纸本 镜心
184.5×70cm
RMB:2,800,000-3,500,000
 
 
题识:1. 山僧石壁种天竹,红豆依稀冒雪生。更比珊瑚浑不似,变成疑是太湖精。光绪丁
酉(1897 年)十有一月,吴俊卿。
2. 磐石结孤根,翠叶光薿薿。错落珊瑚珠,铁纲出海底。渭州种千亩,嘉名岂虚拟。
岁寒不改色,可以比君子。越十二日长至,又题于娄江舟次。
钤印:吴俊卿印(白)、仓石(朱)、昌硕(白)、苦铁不朽(白)、五湖印丐(朱)湖
州安吉县(朱)
鉴藏印:余杭章劲宇得之(朱)、畸园老民(朱)
 
出版:《近现代书画精品集(一)》第19 页,西泠印社出版社。
说明:本幅为著名藏家章劲宇旧藏。
 
 
天竺果色如丹砂, “竺”字与“祝”谐音,寓意吉祥吉利。天竺耐霜雪,遇雪时朱色的果实更为夺目,明人王世懋《学圃余疏》记,“天竺累累朱实,扶摇绿叶上,雪中视之尤佳,人所在种之。” 因其“雪中视之尤佳”,所以与“岁寒三友”一样,被视为植物中的“君子”,深受文人墨客青睐。吴昌硕喜画天竺,此题材作品多有传世。本幅《天竺》缶翁题自作诗曰,“红豆依稀冒雪生。更比珊瑚浑不似,变成疑是太湖精”。“红豆”与天竺果实相像,其色又如珊瑚。因天竺以用写意绘出,用笔有书法之体式,故曰似是而非,唐代书家张旭善狂草,人称“太湖精”,故吴昌硕称此作“疑是太湖精”。再题曰“磐石结孤根,翠叶光薿薿。错落珊瑚枝,铁网出海底。渭川种千亩,嘉名岂虚拟。岁寒不改色,可以比君子。”
不仅欣赏“天竺”之名,还将天竺比作君子,借这石壁间的天竺以言己志。画中他以墨色为主、赭色为辅,描绘枝干与叶,层次铺陈极为丰富,朱色果实,与墨叶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整体布局取高势,画面有一种向上生长的自然张力。
 
本幅为章劲宇旧藏。章劲宇(1916-1974)号霜盖,名松龄,杭州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南社社员。是章太炎堂弟,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所,随章太炎习国学。与吴湖帆、黄宾虹等人交往过丛,雅嗜古物收藏,精鉴赏。
 
  
855
紫藤
吴昌硕(1844-1927)
设色纸本 立轴
122×54cm
RMB: 800,000-1,200,000
 
题盒:缶翁紫藤花。辛未,白龙山人题。钤印:王震大利(白)、一亭(朱)
题识:花垂明珠滴香露,叶张翠盖团春风。丙午(1906 年)春,吴俊卿。
钤印:昌硕(白)、一月安东令(朱)
 
说明:王震题盒盖。
 
 
吴昌硕最擅长大写意花卉,工于藤本植物,在挥运之际,非常独到地体现出他的书意之美。所谓“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这种美学性格在吴昌硕的紫藤作品中抒写得尽致生动。本幅《紫藤》是吴昌硕63 岁时作,绘藤叶凌空倚势,宛若龙翔凤舞,盘绕回曲。其中主干及藤条用赭色以没骨画法完成,又用墨破色的办法表现缠绕其上的细藤蔓。在绘藤花时加入了些许粉白色,使之更为清新雅致。足见缶翁在用墨用色上都别具匠心。

此作有王一亭(王震)题画盒盖。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工书画,擅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以佛像为佳。昌硕先生和一亭先生早年曾同住湖州,友情颇笃,晚岁又同寓沪上,交往甚密,常常同往海上题襟馆吟诗作画。1909年夏的一天,一亭先生陪同三位日本人来题襟馆参观,经介绍才知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两位议员。一亭铺开宣纸,凝视伊藤片刻,即运笔如飞,点点染染,顷刻间,一幅传神的伊藤肖像活跃在纸上。吴先生在旁接过笔,略作思索,为画像配上古风长题,诗书画合璧,非常得体。伊藤首相和两位议员对中国艺术家如此高超的技巧和敏捷的才思称叹不已。归国后宣传此幅画像的经过,举国上下尽人皆知,成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
 
 
856
吴昌硕(1844-1927)
真龙
设色纸本 立轴
130×54cm
RMB: 800,000-1,200,000
 
题识:松树老成寿者相,老缶坐若枯禅僧。对兹习颇道好天,风瑟瑟、云蒸蒸,世间恠事笔难写,从牛者谁欲非马,苕上远山青未了,去不回头孟东野。癸丑(1913 年)春,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白)、安吉吴俊昌石(白)、聋(朱)
 
出版:1.《逝世50 年・吴昌硕纪念展》,二玄社出版,1977 年。
2.《书谱》之吴昌硕专辑,总五十九期,1984 年。
3.《吴昌硕书画集》第31 页,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印行,1985 年。
展览:《逝世50 年・吴昌硕纪念展》,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1977 年。
说明:此作于2018 年11 月26 日经吴超先生鉴定为真迹。
 
 
吴昌硕画松,一得益于其傲睨万物、独立高洁的品格,二得益于其书法中的金石气。松之品格,最契合俊卿之风骨,松树树干之苍茫虬劲、松叶之俊挺峭拔,则非骨法用笔所不能为。正如作者自己在一首题画诗中所言:“解衣盘礴吾画松”。本幅《真龙》在经营布局上大胆安排,树干交叉组成画面结构,用题跋协调补白全局。笔墨上,以焦墨出松针,用笔老辣,墨气淋漓。枝干采用勾皴点染多种笔法,墨、赭几乎同时进行,浑然一体。
 
此作曾在1977 年举办的“逝世50年吴昌硕纪念展”中展出,同时有展览画册出版。当时该展览顾问为西川宁,策划为青山杉雨,并由谦慎书道会主办,其中谦慎书道会为西川宁创办。西川宁是吴昌硕唯一的日籍弟子河井荃庐的大弟子,青山杉雨是西川宁的再传弟子,在河井荃庐的影响下,二人都成为吴昌硕艺术的推崇和研究者,也一直占据日本书道界的领袖地位。
 

857
吴昌硕(1844-1927)
双色牡丹
设色纸本 立轴
106×56cm
RMB: 1,800,000-2,800,000
 
钤印:吴俊之印(白)、吴昌硕(朱)、美意延年(白)
题识:春风奉出红盘盂,丙寅(1926 年)春杪,吴昌硕肝患初平时年八十三。
 
出版:1.《天津民国日报画刊》1946年第7 期,第1 页。
2.《金石书画印章史展》第44 页,东京印章协会二玄社出版,1977 年。
3.《日本所藏吴昌硕作品展》第73 页,浙江省博物馆( 中日合办),2002 年。
4.《日本藏吴昌硕金石书画精选》第213 页,西泠印社,2004 年。
5.《吴昌硕书画集》第114 页,诞辰160 周年纪念谦慎书道会编,二玄社出版,2004 年。
6.《艺璨扶桑:日本藏吴昌硕作品选粹》第9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年。
展览:1.“金石书画印章史展”关东印章业联合会东京大会,1977 年6 月11 日。
2.“日本所藏吴昌硕作品展”,浙江省博物馆( 中日合办),2002 年。
 
 
858
吴昌硕(1844-1927)
姚黄奇石图轴
设色纸本 立轴
180×41cm
RMB: 1,200,000-1,500,000
 
 
题识:此帧不知何时涂抹,玉老强予书款。甲寅(1914)夏五月,
吴昌硕记。
钤印:吴昌石(朱)、归仁里民(白)
鉴藏印:露芬阁珍藏之印(朱)
 
出版:1. 《中国十大名家画选》第14,纽约东方文化事业公司,1984 年。
2. 《希斋集珍- 近现代书画精品集》(二)第29 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年。
说明:本幅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陈锦露旧藏。   


//

齐白石像



859
齐白石(1864-1957)
竹鸡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40.5×35cm
RMB: 2,000,000-2,200,000
 
题签:白石山人画竹鸡。朽题。
题识:借山吟馆主者白石制于京华。
钤印:老齐(朱)、木居士(白)
 
出版:《齐白石画册初集》,北京京城印书局,1928 年。
说明:1. 作品背面左下角和右上角两处钤有“阿芝”印章。  
2. 陈师曾题签。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对二人的艺术交往,齐白石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画绘高笋挺拔,劲竹叶舞,两只竹鸡憩于其下,其态安闲。画面一派山情野趣,宁静恬淡。作品背面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两处钤有“阿芝”的防伪印章,“阿芝”为齐白石小名。印章表达了齐白石对童年的眷恋和对先人的追思。画卷有陈师曾题签:“白石山人画竹鸡。朽题。”陈师曾,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号“朽道人”,常落“朽题”的款识。齐白石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如果没有陈师曾的大力推举及劝其衰年变法乃至策划宣传,齐白石是难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画家成为画坛巨擘的。
 
本画最早出版于《齐白石画册初集》,北京京城印书局1928 年端午时节发行。(公司提供此出版原刊查阅)。画册由樊樊山(樊增祥)题书名,印行者为“胡氏石墨居”,即胡佩衡编辑印行。胡佩衡、徐悲鸿和陈师曾,是齐白石人生中的三大伯乐。
 
 
860
齐白石(1864-1957)
红梅蝴蝶
设色纸本 扇面
20×54cm
RMB: 400,000-500,000
  
题识:蕴华先生正,丙子(1936)白石璜。
钤印:木人(朱)
 
出版:1.《北晨画刊》,1936年8 月28 日,北平晨报社出版。
2.《光明日报》,2015 年4 月17 日,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
  
本画绘老梅槎枒,枝条虬曲劲干,梅花朵朵,红艳灼灼,蝴蝶其间翩翩起舞。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白石1936 年为穆蕴华作本画。穆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平活跃文人,主编《北晨画刊》,画刊1931 年1 月创办于北平,周刊,由北平晨报社发行。1936 年8 月28 日的《北晨画刊》刊载了本画。50 年代,在荣宝斋东院的西厢房,荣宝斋与美术出版社合作,建立了中国画编辑部,穆蕴华主持。编委有启功、于非闇、胡佩衡、叶浅予、潘絜兹等,形成了“画家之家”。2015 年4 月17 日的《光明日报》16 版也刊载了本画。
 

861
齐白石(1864-1957)
三余图
水墨纸本 镜心
27.5×18.5cm
RMB: 400,000-500,000
  
题识:三余。昔人有三余,予亦有三余,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恐后世不知,故常及之。白石山人匆匆作,匆匆题。
钤印:木人(朱)
 
出版:1.《立言画刊》第五期第2页,1938 年10 月(本期齐白石题写刊名)。
2.《白石留韵》第205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
3.《齐白石画集》第101 页,中国美术出版社,2011 年。
4.《齐白石绘画集》第122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年。
 
 
本画构图简洁。纯用水墨绘三条小鱼,不着一水,却尽显鱼儿水中悠游之态,天趣满满,一片闲适从容气象。以鱼余谐音之故,白石老人篆书题“三余”。“三余”,源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在农耕时代,皆为闲静无事潜心读书研习的好时光。后人引用“三余”之典甚多。苏东坡就有“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齐白石对“三余”有新解:“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齐白石早年木工之余作画,晚上睡前“自烧松火读唐诗”,勤奋不辍。“寿者劫之余”更有冥冥之意,上苍赐给闯过一劫一劫的老人97 岁的高寿。与东坡一样此生有味在三余!以俗世生活述高雅事,真堪玩味。于尘世中安然自若,感悟人生,不自傲,不虚妄,出语本色。此齐白石“三余”之奇思。三鱼画意与与三余寓意融为一体,天衣无缝。本画作于1938 年夏日,最早出版于1938 年10 月第5 期《立言画刊》(公司提供此出版原刊查阅)。相关资料见下件拍品齐白石《双峰含月》介绍。
 
 
862
齐白石(1864-1957)
双峰含月图
设色纸本 镜心
27.5×18.5cm
RMB: 400,000-500,000 
 
题识:齐璜。
钤印:齐大(朱)
 
出版:1.《立言画刊》第2 期封2,1938 年10 月8 日。
2.《立言画刊》第57 期第11 页,1939 年10 月28 日。
3.《白石留韵》第213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
4.《齐白石绘画集》第126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年。
  
白石老人以大写意作山水画,是对中国山水画开创性的贡献。然数量在老人画作里十分之一还不到,很是珍稀。精品山水拍卖价格常居于齐白石市场顶端。本画绘双峰高耸,气象雄伟。明月含于两峰之间。山下松林参差。构图、用色与技法甚为奇拙,画有王维“明月松间照”之境,空灵、简洁、现代。本画最早出版于1938 年10 月8 日《立言画刊》(公司提供此出版原刊查阅)。刊物题为“齐白石先生78 岁画册精品(今年夏日作)”。可知本画作于1938 年夏天。画照左上方有“小启”道:“齐白石翁书画三绝,为海内第一名手,今蒙胡冷厂、蔡依二公之介…”。胡冷厂即胡佩衡,齐白石人生中的三大伯乐之一,可知本画为胡激赏而刊于画刊的。1939年,民国名记者沈正元在其《特写:记齐白石》一文里也配发了本画图片,题为:“白石翁山水精品之一”。《立言画刊》,1938 年10 月1 日创刊,1945 年终刊,16 开本,30 多页,周刊。共出356 期。由北平立言画刊社出版,主编金达志,《立言画刊》于京津地区影响巨大,算得上第一号畅销的艺术杂志。
 
 
863
齐白石(1864-1957)
春来草木香
设色纸本 镜心
96×38cm
RMB: 1,200,000-1,500,000
  
题识:春来草木香,白石老人。
钤印:白石翁(朱)
 
出版:1.《中国生活》画报,第16页,上海中国生活画报社出版,1947 年2 月。
2.《齐白石画集》,台湾国华书画出版社,1982 年11 月。
3.《齐白石绘画艺术2》第71 页,娄师白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2 年12 月。
 
 
1946 年10 月14 日到11 月15 日,齐白石、溥儒在南京上海举办画展。当时的《中央日报》《益世报》等众多媒体做了连续报道。11 月1 日蒋介石接见了白石。1947年2 月的《中国生活》画报刊登了齐白石的画展佳作。主编唐亚伟写了一段按语:“八七老人齐白石的画,大刀阔斧,天才横溢…。此次白石老人南来,携作品百余幅,使京(1947 年为南京)沪人士得能一饱眼福,本页所选的,均老人得意之作,极为珍贵。”“极为珍贵”的“老人得意之作”第一件即为本幅。画绘早春玉兰,枝条畅茂。毛茸茸的花苞,白亮亮的花朵,皆挺立其上。玉兰清香似蕙,引得蜜蜂嗡嗡的循香而来。题为:春来草木香。1982 年11 月的本画出版物上把画名译为 The spring is coming。可谓深得老人画题之味。整幅画笔墨苍古狂野,风格雄健刚强。

1946 年包括本画在内的齐白石南京画展开幕时,监察院长于右任与首都一些名流邵力子、罗家伦、郭沫若、陈之佛、吕斯百等莅临祝贺,现场盛况空前。吴稚晖、张道藩、张继、陈果夫、陈立夫、梁寒操、陈树人、马超俊、傅斯年、蒋复璁、傅抱石等人与其相见观展(《中央日报》1946年10 月30 日第五版)。在沪期间,孔祥熙、吴国桢、张道藩、宣铁吾、杜月笙、梅兰芳、胡鄂公、符铁年、朱屺瞻、汪亚尘等名流观展。上述诸人士和民国时无数的观众观赏过的《春来草木香》,穿越时空,又走到了我们的眼前。1947 年刊登本画的《中国生活》画报原名《上海画报》,1946 年10 月创刊,自第6 期起改用此称。8 开彩印,图画精美。社长金有成,主编唐亚伟。出版者为上海福州路中国生活画报社。在上海影响很大。
 
 
864
齐白石(1864-1957)
果味无双
设色纸本 立轴
100×33cm
RMB: 2,800,000-3,800,000
 
题识:果味无双。寄萍堂上老人齐璜画于古燕京。
钤印:齐大(朱)
 
出版:1.《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白石》,第23 页,台湾锦绣文化企业,1993 年版。
2.《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白石》,第73 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版。
3.《齐白石画集》,第55 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版。
4.《国画名师经典画库·齐白石》,第26 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版。
5.《齐白石在钦州·诗画艺术与荔枝文化》第57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说明:天津美术出版社旧藏。
  
齐白石曾三客钦州,对荔枝一见倾心,他称赞荔枝为“果之先”“果之王”。齐白石与荔枝的结缘,是在1706 年出游时回钦州的路上,在其自叙中写到:“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见田果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这倒可算是一桩风雅的事。”从此荔枝就成为了齐白石钟爱的绘画题材。

荔与“利”谐音,寓意“吉利”,本幅《果味无双》上绘蜜蜂一对,即“吉利万千之上”更添“丰收”之意。齐白石曾言:“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图第一”。白石自篆“果味无双”,恰合其言。本幅无年款,从画风中可见,应为齐白石30 年代以后北上燕京时所作,处于研习古法、探求新意的摸索时期,尤其是着力于吴昌硕金石书画的笔意造型,在画面中清晰可见。相比齐白石晚年的笔墨风格与审美特质,体现出一种简约清雅的艺术风貌,不刻意追求物象造型的真,追求洒脱自然之真趣。纵观此画,白石老人以浓重的洋红写荔枝佳果,娇红欲滴,得绿叶相衬,茂密向荣;蜜蜂体态轻盈、振翅盘桓,动静相宜,神采奕奕,自生呼应。水墨的浓淡干湿完美呈现出鲜果质感;枝条刚健,富有力感,行笔较慢,多侧锋,呈现一种奇拔豪达的气度。“果味无双”的篆书题字,瘦劲有力,侧锋取研的方式形具其间,与画面鲜果互为呼应,平添生涩的趣味。白石书法在磊磊落落、欹斜多姿之中有着精心的设计。李可染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中,说老师写字和作画一样,从不会“信笔草草,一挥而就”,“比如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在旁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这些字画悬了起来,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众所周知,白石老人绘画用洋红、加草虫都要额外加收费用。而他创作此件《果味无双》时不吝惜使用浓重的洋红,满意之情溢于笔端,加以篆书画题,足见精心。
   

865
齐白石(1864-1957)
多寿
38×33.5cm
RMB: 2,800,000-3,500,000
 
题识: 多寿。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制于京华。
钤印:齐大(朱)
 
“献桃贺寿”是传统民俗之一,《神农本草》上有“玉桃服之长生”的文字,《神异经》说“东方树名曰桃,令人益寿”。《王贞农书》认为桃为“五木之精”,驱邪必自扶正,桃祝寿也有祝颂寓意。以“桃”入画通常是祝寿画经久不衰的主题,齐白石喜爱画寿桃,他的祝寿画也以寿桃为最多,粗略计算,他一生画与寿桃有关的画应有近百幅。

齐白石早期画桃,还附属于人物画范畴,“五出五归”之后,受吴昌硕的影响,有了独立的寿桃题材,但从设色风格上看还伴有海派的影子。到了30 年代,齐白石画桃,在色彩用笔和构图上有了“齐家样”,开辟出了自身面貌。曾有画题,“画花卉半工半写,昔人所有。(桃)大写意,昔人所无。”阐述他画桃完全用大写意的画法是以往任何画家所没有的。在画面营造模式上,齐白石的寿桃通常画于树上或挂于枝上。带篮子的寿桃出现在40 年代之后,他把桃与桃叶、桃与竹篮的比例加以夸张,一只竹篮只能盛下两到三个桃子,同与仙桃一般。

本幅《多寿》虽没有年款,但从绘画风格上来看,是典型的40 年代之后的作品。画中上方绘枝上桃,四寿桃没骨画出,果实厚硕、颜色鲜艳,桃叶掩映在寿桃周围,摇曳多姿,昭示圆满福寿。下方三个寿桃盛满于篮筐,寓有“献桃贺寿”之意。白石老画桃的个数,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如一个桃为大寿,两个桃为双寿,三四个桃以上的即是多寿,桃的数量越多,也就表示着为之画的人级别、地位越高。若是挂单,其润格也越翻倍。本幅画中上下共七桃,亦为多寿,更为难得的是枝上桃与篮中桃共同置于画面之中,色彩鲜亮,果实硕大而饱满,极为喜庆圆满,大有福寿永昌之意。尺幅为四尺长条对开,这样的规格在白石寿桃画中也属少见。“多寿”用篆书所题,劲润有力,与画面交相辉映。再见其笔墨,没骨大写意法直接用洋红泼写硕大桃实,渗以少许柠檬黄,再以花青、赭墨写出叶子和枝干,后用浓墨勾勒叶筋,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齐白石成熟以后的作品,都是十分单纯的,不作堆砌和复杂的描绘,看他的作品直白,但又并无单调感,这是齐白石对绘画艺术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的凝练,也是他在“红花墨叶”中进入了“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自由境地。
 
  
866
齐白石(1864-1957)
雁来红
设色纸本 立轴
138×34cm
RMB: 1,200,000-1,500,000
 
题签:齐白石雁来红立轴。钤印:慧禅(朱)
题识:宅边枫树坳,独坐无邻里。忽闻落叶声,知是秋风起。庚寅(1950)十月,九十
老人白石。
钤印:白石(朱)、齐白石(白)
 
出版:1.《中国现代名家绘画精品集》第1 页,中艺(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10 月。
2.《荣宝斋古今艺术博览》扉页,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01年1 月。
3.《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集》第194 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年。
说明:著名画家史国良旧藏。

本幅为齐白石九十岁所绘,此时白石年齿虽高,却精神畅旺,气力逾励。写大写意花卉,不为物形色彩所拘,老笔披纷,神气十足。画中雁来红两丛,茎叶调赭石、藤黄、朱磦并调以墨色,用笔酣畅,淋漓中富其变化,仿若秋风乍起,诗意正浓。最妙之处在其构图,上下分布,上方斜倚花篱一株,下方三株簇拥,新颖别具,得天然意趣。
 
   
867
齐白石(1864-1957)
蟠桃图
设色纸本 立轴
81×49cm
RMB: 4,000,000-5,000,000
 
钤印:白石翁(白)、三百石印富翁(朱)、老萍(朱)、五十岁以字行(白)
题识:庚申(1920 年)秋七月十八日,湘潭齐白石画此以寿刘老伯母徐太夫人,学李复堂、赵㧑叔之一流。
 
说明:常宗豪旧藏。

常宗豪(1937-2010),号恕斋,山东牟平人。1947年赴港,从廖志沣先生习四书诗文,后就读华侨、经纬两书院,六十年代初入读中文大学。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97年荣休后,续任珠海书院文史研究所及新亚研究所教授,香港艺术馆及澳门博物馆顾问。曾赠书三千多册予香港总合文化中心之敦煌图书馆。著有《灵巫与九歌》《唐五代词讲义》《九歌新论》等。
 
 
此幅《蟠桃图》取寿桃、佛手之“福寿”寓意,上画寿桃三颗,下写两只佛手,构图饱满,相互呼应,独具趣味。齐白石在题识中言道,此图“学李复堂、赵撝叔之一流”,款署“庚申”,1920 年是白石“衰年变法”之初始,得以见得齐白石在变法之路上的探索—虽是取法前人,但绝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笔墨精神上取前人的大写意笔墨气韵与金石韵味。变法后的齐白石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红花墨叶”面貌,见幅之寿桃没骨写出,鲜艳欲滴,桃实硕大饱满,花青写叶后以浓墨勾勒叶筋。佛手赭石加藤黄出之,墨笔勾出瓜棱自顶自然张裂,几笔叶枝穿插其中。其章法似是信手拈来,极为简括大气,笔健墨厚而不痴不弱,敷色浓郁而不俗媚,渲染出浓烈的吉祥气氛,甚是精彩。

 
868
齐白石(1864-1957)
行书旧作诗、紫鸢
设色纸本 湘妃竹成扇
24.5×67cm
RMB: 600,000-800,000
 
 
题识:1. 书旧句,石坡先生,白石。
2. 石破先生属,齐璜。
钤印:齐大(白)
释文:鸡啼犬吠隔重围,墨水炉烟(画)昼掩扉。余习未能除画债,此心多病恶人非。卖灯苦效冬心早,与语欢如季札稀。且喜枝头簷外鸟,有时飞去有时归。
 
出版:1.《扇面100 件欣赏》第10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年。
2.《翰墨因缘—三宁斋藏近现代名家书画·成扇卷》第155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9 月。
说明:1. 此扇骨为一尺三寸十六档蜡底红湘妃袍袱头,满花蜡地,尺寸硕大,用料考究,做工精细。
2. 上款“石坡先生”为白石坡。白石坡(民国),为天津“梦华室”老板。
 
 
上款人白石坡(民国),为天津“梦华室”老板,为齐白石代挂笔单,曾租用天津大胡同厚生源后院经营书画,至上世纪30年代颇具规模,齐白石为其所作扇面较多。

此扇是齐白石赠予石坡先生的一件佳作,白石翁曾题诗有曰:“余少工彫木,君少工刻竹。各与竹木居,皆作嫁人属。相见独我老,发衰久成秃。半瞎木难彫,君目明如烛。刀下蚕丝细,草花精神足。”可见石坡是一位比齐白石年轻的刻竹能手。扇面一面画紫鸢,简洁而富于姿致。紫鸢就是人们所称的鸢尾花,因其花瓣像鸢的尾巴、且多为蓝紫色,故称紫鸢花。待每年五月紫鸢花开的时候,花形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十分娇艳。白石老人在此表现花叶时,透出绿、黄和蓝三色,简单的叶片显得颜色非常丰富,并用写意的墨线勾勒经脉。花瓣则以没骨出之,色泽十分透亮。其中画花萼缀以藤黄,典雅温润的气质跃然纸上。经营布局上,白石翁利用扇面弧形,紫鸢自右向左自然生长,其中盛开的一枝生发至画面左侧,长势喜人,娇艳欲滴。

另一面题白石自作一首旧诗:“鸡啼犬吠隔重围,墨水炉烟画昼掩扉。余习未能除画债,此心多病恶人非。卖灯苦效冬心早,与语欢如季札稀。且喜枝头簷外鸟,有时飞去有时归。”描述白石翁自己的艺术生活,说自己辛勤作画、卖画,苦多乐少,有时还遭到一些人的无端中伤。但也有高兴的事,那就是有鸟儿在枝头屋前飞来飞去甚是欣喜,其感真挚。

齐白石的行书,在吸收了李北海的欹侧,吴昌硕的质朴,郑板桥的奇逸后,突出自己的书写个性。其结字常抑左扬右,奇崛朴拙,不做媚态,自成一家体式。此扇上的行书作品,因势生形,挥运开合之际,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张力感。值得一提的是,本件成扇,用料考究,扇骨大骨为满花蜡地的湘妃竹制,其尺寸硕大,做工细致,极为精美。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