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术馆藏品展讲述“东江百日”

日期:2021-07-29 09:51:05 来源:中国美术报

展览 >深圳美术馆藏品展讲述“东江百日”


《中国美术报》第237期 专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圳美术馆策划举办了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化名人大营救——深圳美术馆馆藏丁聪《东江百日杂忆》组画暨专题美术作品展”。展览以“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主题,从深圳美术馆馆藏丁聪《东江百日杂忆》组画开始讲起,结合现当代有关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的美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利用深圳红色文化资源,集合多家美术馆藏品,向观众讲述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江游击队营救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成功撤离到大后方这一重要事件。


一、展览缘起:珍贵的捐赠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攻占后,留困在香港的大批中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江游击队排除万难,营救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沈志远、张友渔、胡绳、范长江、丁聪等在内的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成功撤离。这场闻名中外的秘密大营救取得完全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历史奇观,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文化界以及国际舆论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保护了中国的红色“文脉”和精英,堪称载入史册的光辉篇章。因此它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中,深圳是极其重要的地区。由于毗邻香港,不论水路还是陆路,都是营救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且具体实施营救的东江游击队指挥部就在深圳(后来成立的东江纵队司令部也在深圳)。1987年,曾经被营救的文化名人之一画家丁聪根据回忆画出了这一段经历,题为《东江百日杂忆》又名《东江纵队100天》,组画共10幅,并于1994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丁聪画展”时将原作捐赠给深圳美术馆永久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深圳作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主要战场,有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曾生故居、水源世居(田心交通站)、阳台山胜利大营救纪念碑、东江纵队纪念馆、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等相关的遗址和主题纪念馆,以及丁聪捐赠给深圳的作品,这些都是深圳这片土地上的重要和宝贵的红色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际,深圳美术馆举办以“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主题的美术研究展,通过整合和利用红色资源,美术藏品的历史背景研究顺利进行,展陈内容也丰富起来,相关公共教育与推广工作在多方支持协助下得以有效开展。


展览现场


二、美术典藏:党史的丰富呈现


研究与展览的主体自然围绕深圳美术馆馆藏丁聪《东江百日杂忆》组画展开。1987年,丁聪创作《东江百日杂忆》。此时,他71岁,忆往昔峥嵘岁月,他回想起1942年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护送包括自己在内的一批文化民主人士秘密转移到大后方的经历,营救途中的趣事、游击队的安排、在白石龙住草寮、轮流值夜班、放哨、洗露天浴,以及为东江游击队的《东江民报》画漫画等等,这些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他曾写下《终生难忘的一幅漫画》一文,也是讲述的这段被营救的经历,可见营救经历在他心中的分量。因此他的组画以第一人称讲述这段经历,10幅作品中有8幅都有自己的形象在画面之中。技法上他摒弃了漫画夸张变形的处理,以平实的手法客观地进行描述,使观众更加体会到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当然,他那一丝不苟的人物造型、灵动的线条以及黑白灰的特别经营,仍然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丁聪的作品。而作品也将丁聪乐观的人生信念、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相信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即将到来的信心和憧憬充分传达出来。

文化名人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精彩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民主人士的关怀和重视,东江游击队员们舍生忘死的精神,以及被营救的民主文化人士在各自领域为民族救亡斗争和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都不断激励着后人。除展出丁聪的组画外,展览还得到广东美术馆、深圳画院、大芬美术馆、中国文化名人纪念馆的藏品支持,展出蔡迪支、许钦松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晓风残月》、张树国雕塑作品《大营救》、王铁牛油画作品《东江纵队》、张明军国画《大营救》组画、王时的白描国画《文化名人大营救群像》、许浩宇的黑白木刻《营救文化名人》组画等,包含国画、版画、油画、雕塑等不同美术类别,以期通过丰富的美术作品呈现“文化名人大营救”过程,扩大民众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加深理解党中央爱护知识分子、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助力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宣传,倡导和推动党史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展览。


展览现场


三、美术镜鉴:艺术如何反映社会、服务社会


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展览学术主持陈履生所言,当事情过去了近80年,今天我们重新回首这一历史事件时,尽管其中的文化名人都已经作古,但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磨难,以及他们乐观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参与社会现实,给予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艺术不能离开社会和现实,不能失去“画家的职责”。虽然是“画自己”,也应该和社会以及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20世纪40年代初,叶浅予、丁聪等画家“画自己”的表现,正成为我们今天的镜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今天的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反映社会、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关怀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正是今天我们通过这个展览需要思考的另外一方面的意义。

今天已经没有了大营救中的苦难,更没有叶浅予和丁聪等那个时代画家笔下的那些不堪。但,历史不容忘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受到外来侵略,不会生灵涂炭。因此,和平的新时代,用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这仍然是21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深圳美术馆供稿)



接待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现场


终生难忘的一张漫画

□ 丁聪

1941年皖南事变后,大批文化人纷纷撤离国民党统治区,我也从重庆经仰光回到原来的工作地香港。是年底,日本帝国主义攻占香港。集中在这个孤岛上的大批文化人, 既无钱,又无退路,处境十分危急。中共南方局指示地下党及时组织大规模的秘密大营救。

靠近广九铁路的东江游击区,地小人少,缺钱短粮,生活条件极为贫困,居然把散居在香港的文化人,经过偷渡、走路,越过日、伪、顽、匪的重重封锁,全部接到游击区,前后历时100多天,才陆续把这批脱险的文化人,转送到大后方和解放区。原来就很穷的宝安,突然迎来了一大批“新客”,光是解决吃和住的问题就够受。为了保证“客人”的安全,怕暴露目标,甚至不惜放弃主动出击的良机,还经常领着我们转移住地。在这100多天的日日夜夜里,我时刻都深切地体验到党对爱国知识分子的信任、关切与爱护,不仅同甘苦,而且有着共生死的命运。

这里我举一件小事:1942年初(旧历除夕),我被邀去《东江民报》画漫画。这是一张宣传团结抗日的油印小报,报名是邹韬奋题写的。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拿铁笔直接在衬着网点钢板的蜡纸上作画,一下笔,笔就不听使唤,掌握不了它的走向,刻轻了蜡不掉,刻重了又戳破暗纸。看到别人刻的标题与文章,无论大字小字,整整齐齐,要什么体有什么体,真了不起。听说以前用的铁笔,是留声机唱针与小竹枝结合制成的,那就更了不起了。我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小幅揭露日寇抢劫财物的漫画,线条歪歪扭扭,效果不好,但这却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幅漫画。以后,在缺乏制锌版条件的报刊上,我也曾用刀在木板上刻过漫画,但总不如那次刻钢板漫画的印象深刻。可能和当时的生活与创作环境有着同祥难忘的密切关系吧,可惜我没能保存那张珍贵的小报,为了画那张画,也为了度除夕,报社的同志还给我一个鸡蛋和一片红糖。这个蛋,我带回住地,与特伟、盛家伦三人分食, 在紧张的夜间转移途中,掰一小块红糖,含在嘴里,味道之美,要胜过巧克力不知多少倍,即使在今天,偶尔想及这两件礼物,还是会使我感奋不已的。■ 

(本文刊于1989 年 7 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纪事》)



丁聪 东江百日杂忆之一 漫画 13cm×27cm 1987年 深圳美术馆藏



▲在孤岛香港偷渡到九龙半岛的小艇上,组织大规模秘密营救文化人的地下党,殷切地询问尚在香港的爱国者的住处,以便继续寻找和帮助尽可能多的人撤离日占区。



▲撤走的人都装扮成回乡难民模样,背上简单的行李,靠两条腿从九龙走到宝安游击区。音乐家盛家伦把他的大衣罩在背上的行囊上,我们笑他像个“骆驼”。



▲东江纵队的领导,为了隐蔽区里的大批文化人,密切监视着敌、伪、顽固派的动向,但避免主动出击。我曾远远见到过身穿“唐装”的指挥员,那斜背在肩上的大红色绒毯(老百姓家常见的),至今犹在眼前。



▲住在山坳草寮里的男同志,曾安排值夜巡逻:一只怀表,一个手电筒,每班两个小时,到时叫醒下一班来接替,直到天亮。谁偷懒睡过了点,交班时就会被发现。



▲某次夜间转移,遇雨迷路,大家坐在一棵大树下淋了一夜。天亮时才发现目的地就在附近。奇怪的是,虽经如此遭遇,居然没有一个因而致病的。



▲我曾为《东江民报》画过漫画。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画在蜡纸上的画。铁笔划在有网点的钢板上跟用毛笔画在纸上的劲儿完全不一样,好不容易才完成了这一幅使我终生难忘的漫画稿。



▲离草寮不远的山谷里,有一股溪水,男女同志约定分上下午轮流去洗澡。有时太阳好,可连内衣裤一起洗,睡着等晾干,美孜孜简直像在“世外桃源”。



▲恽逸群同志曾多次在草寮的空地上给大家讲“蒋家王朝”的丑闻,内容生动而且形象,似乎他讲的每桩事情,都是他亲眼目睹的。



▲有一次转移住址,领路的是个“小鬼”,不知他从哪里找到一把二胡,乐得他一路走一路拉,不成曲调的琴声,不停地“伴奏”着那一次的行程。



▲女同志曾被派白天在山顶的树荫里放哨:看山这边日寇的动静,看山那边顽、伪的行踪;同时,还不停地干着手里的毛线活。


部分展出作品


蔡迪支、许钦松 晓风残月 版画 

40.5cm×59cm 1981年 广东美术馆藏


许浩宇 营救文化名人组画之一 版画

34cm×46cm×10 2019年 深圳美术馆藏


王铁牛 东江纵队 油画 

175cm×230cm 2010年 大芬美术馆藏


张明军 大营救 中国画 

120cm×150cm 2005年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藏


王时 文化名人大营救群像 中国画

 96cm×180cm 2021年 深圳美术馆藏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