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杰文章

日期:2024-03-04 14:20:07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评论 >张敏杰文章

异化 荒诞 舞台

写给张敏杰的艺术

 

 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于1928年深春。从那一年的夏季开始,鲁迅先生把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欧洲重要版画家热情地介绍给中国的艺术青年,随后在上海倡导发起新兴木刻运动,将现实主义普世关怀和救赎精神播洒在青涩的都市文化之中。这种新风吸引了包括当年国立艺术院学生在内的艺术青年,他们奔赴上海参加相关的讲习班,并将火种带回艺术院,组织多个以现实版画为实验田园的青年艺社。其中一八艺社经鲁迅先生支持在上海办展,鲁迅先生专门写了展览的序言。就这样,在20世纪初新文化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影响深远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中国美术学院成长为一支重要队伍,也因此成为中国木刻与版画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在20世纪的每个风雨年代中,含英咀华,形成独具风格又卓有影响的发展脉络。

这样一个历史深远、风格独具的版画脉络,要接受外来的力量颇难。21世纪初,张敏杰调入中国美术学院。他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融入了这支学术队伍,并不断开拓进取,以出色的版画创作,为美院这个重要基地开辟了新的创作疆域。

张敏杰的版画,第一眼看到就令人印象深刻。它具有令人惊叹的。从早期的《石头寨》系列开始,张敏杰就有呈现大场面、多人物的倾向。起初,他还受一些场面之局限,人物在场景中组合穿梭。但很快,人群就从场景中颠覆出来,以广播体操式的动作列队成群,仿佛是扭秧歌,又仿佛是大型体操操练。大体相似的人物,彼此传递着一些相似的动作,却飞天铺地,在画面上自由飞翔、自由翻滚。张敏杰熟练地塑造了巨型的复数场面,塑造了当代版的版画兵马俑

这样的相同人群、相似动作的巨型场面,很容易让人们想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前期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场面。大串联、大革命、大游行、大集会,那种千人一面的政治气象,那种万众一体的文化姿态,正是多少亲历者深镌于心的。这种被支配、被规范的动作,让生活成为一种表演,让社会成为一个政治表演的舞台。张敏杰巧妙地对日常生活做了一个拓扑化的处理,使常见的场景变成了反转的城墙和城堡,他眼中的人,那穿中山装的人,那扎羊肚头巾和腰带的人,变成如同砖石的符号,僵硬地重复着动作。他总是从一个剧场俯视的角度,俯瞰我们周遭人群纷杂的社会,由此,他的画面变成了一个个荒诞现实的大舞台。

现在,这个荒诞舞台在张敏杰的刀笔之下,不断延展,不断持续,那些僵硬符号般的人群绕着城堡般的道具,旋转起来,飞升起来,如同马戏团一般的腾越。这个异常庞大的共同体,由他们规范相似的动作,传递出杂耍似的魔幻效果。张敏杰导演并表达了这种深刻的异化。正是这种深刻的异化,使他的巨型场面,不论是《黄色的土地》的那种大地歌舞表演,还是《无题No.1》那种无边的残骸之海,都让我们不仅荒诞地目睹着自我生活的影子,而且直视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张敏杰的艺术本质上是荒诞而又充满批判力量的,他将日常生活排练成群体社会的舞台,并从中揭示其碌碌的荒诞命运。

张敏杰的工作量令人惊叹。他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是黑压压的、不计其数的人群,同时他的作品又是海量的,从版画到插图、壁画、油画,所有的平面方式他都涉足。显然,其基础还是他的荒诞舞台中的群体异化。张敏杰熟练地用各种绘画材料将无数的人群纳入他的大尺寸画面,他的荒诞舞台,让我们去感受俗世狂欢的荒诞不经,感受我们所处的庸众社会海量生态的洪荒之力,进而感受到掩埋在这种海量之中的异化之病。就揭示群体异化这个当代社会人性痛点的强度而言,张敏杰确实是国内艺术界的佼佼者,全球而言也是如此。

这庞大的共同体的真正命运会怎样呢?在茫茫大海上,人类的孤舟在远航,几个大的文明是它的驱动力,震天的咏叹吸引着如云的蝶群。这是张敏杰的巨幅版画《梦之船——远航》。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已近90年,后印刷时代的版画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挑战与转机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大众生活也正带来前所未有的变迁与变异,我们该如何面对张敏杰的又一个异化之警呢?

 

      2017212

 

 

 

 

 

 

 

 

 

留痕于舞蹈之间

——张敏杰的作品形态

吴长江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张敏杰20世纪9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从1992年木版画《城墙上下的舞蹈》获全国版展金奖开始,他在木版画、石版画、油画、壁画和装置作品等领域的创作之路愈来愈宽。他的作品先后在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及国际版画双年展中获奖,特别是在重要国际版画双年展上获奖十几次,因而多次受邀在国外专业美术馆举办个展,受到国际版画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正是张敏杰艺术创作和自身成长的时代大背景。他也是这几十年来参加国际版画交流最多并获奖最多的青年版画家。张敏杰以高产、高质量的美术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位执着追求、探索,勇于创新的美术家,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青年美术家个案。

纵观他的作品先后呈现几种形态以田园式的风土人情映现生活;以叙事性的画面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以幽默象征的艺术手法凸显哲学思辨;以中性语言的塑造构成虚拟空间。20世纪80年代《故园》系列及《磨》《门》等早期作品,是一种抒情的草香飘逸之风;1990年的《石头寨》组画系列和1992《城墙上下的舞蹈》系列等作品,在均衡有秩的构图中,舞蹈这一造型符号首次在画面中现。他将版与木版的材料语言特点,刀痕与颗粒于时空的交错、于人物形态的漂移和流动人群的叠加中,展现出人的原始精神力量。“舞蹈”这一造型元素从此时起便不断往复地在其作品中出现。如果说《石头寨》组画还受到来自欧洲中世纪绘画影响而留有痕迹的话,作品《城墙上下的舞蹈》则使作品通过互动延伸诸要素的节奏跳跃,隐现出创作者的心迹,使原始的舞蹈形态升华至生命理想的层面最终凸显出在现代文化情境下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赋予了作品一种幽深的语境和跃动的生命活力,增强了作品的空间张力和精神厚度。

1994年的《平原上的舞蹈》系列,作品再次将视线“舞蹈”之上,以大面积的点刻排线嵌入背景的结构,刹那间将舞蹈者漂移在空旷的异域中。他以反常规的现实主义手法将人性精神的碎片婉转地接在一起,将生命中瞬间的寂寥痛苦表现在无声的图像记忆中。可以说,这件作品以概括的写实手法和版画语言构成了一幕特别的视觉幻想,且令人不断回味。2009年的丝网版《无题》系列将幽默情绪赋予画面中,流露出潜意识中被隔离的某种真情实感。在舞蹈、在渗透叠加的网点印痕中,舞蹈者你进我退的幽默角色暗喻某种形态。这里,造型图式与前期作品有着明显的转化,呈现出凝练的印痕袒露着无尽的遐想。舞者、箭客、超模……隐于飘的图像中。舞者之间完美的默契相互映衬,呈现出沉稳睿智的情绪表达。2013年的《广场上的舞蹈》系列,构图中每一细节的处置都颇为精准而气韵清逸。画中人物不论近景远景舞姿和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品通过大块灰色调使众多的舞者与景观融为一体,具有象征意义建筑体在帷轻轻开启,萦绕着一种生命的律动。

无论是《石头寨》组画系列、《城墙上下的舞蹈》系列、《平原上的舞蹈》系列,还是《广场上的舞蹈》系列等,在张敏杰早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出那个时代的迷惘、困惑与徘徊在走向一种新视觉图式语言时,作品以内在含蓄和动感的激情,使画面中奏响的生命乐曲时而委婉深沉时而激情洋溢。生命的旋律流淌在“舞蹈”的恣肆跳跃中。这里,不同时期的舞蹈系列以变幻的画面肌理营造了一种绚丽的空间,从城墙、平原、广场的近景描写到空间转换,艺术家在具象的个性图式中寻找着情绪的传达。在作品的构成元素,或以刀痕的色彩叠加或以网点有序的交织排列和组合,呈现出诗化的精神性。我们从作品中读到了一种舞动中孕育着的生命精神。可以说,这种空间的人物组合与色彩营造,密集交叉的人群所呈现出的特殊视觉效果,是张敏杰独特的个性图式和情感语言对生命主题的最好诠释。

2013年的《舞台》系列作品,所创造出的图像是纯化的意象语言,舞蹈元素在此已非原有图像,似乎蕴含着一种特别的笔意趣味,作品通过叙事情节对气氛、情趣的渲染,延伸出一种看似纤碎却充满张力的画面感。他历史上的经典雕塑与绘画移至设定的景观中,与设定的人群混叠在一起形成呼应,像在对话、聆听、倾诉,仿佛看到一种生命旋律的光晕从画面上流淌而出。在《舞台》系列等作品中,朴素的造型背后,让欣赏者感受到创作者对单纯、质朴、哲思与平和之境的向往,这种境界与众多人物循环往复地互动,将经典作品融入新的构成画面,使其传递出一种未知希望,以此借物抒表达心境。

2014年的《梦之船——远航》系列作品,让人感受到超越物象之表唤起心灵深处希望的力量,进而使永恒的经典形象在丰富的叠印中重新获得了生命活力。

2016年创作完成并入选“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作品《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是重木原版的浮雕方式,以色彩在面上凹凸有致表现画面,以浓郁凝重的色调和繁密的阳刻线条来实施图像造型,将五千年中国文明中之苍茫图景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呈现,以朦胧的祥云构筑起万卷书海的无限遐想。在15平方米的画面中将文字分解,细入微地将“经、史、子、集”以四方布局求得无限扩展,以“求实”的图像和舒缓的画面节奏营造出一种东方艺术境界。艺术家畅怀遒劲刀痕,将木版语言有序地运用在结构严谨、典雅细腻的画面上呈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画面构图中的千百名士与史记诗赋在画面中构成了一部交响曲,让《四库全书》这部在中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古代最大丛书,巧妙的创意和木版雕刻,为我们营造出一个遥想的精神家园。

2017年在表现土家族《云舍土家第一村》这一作品中, 他再次利用雕版式的技术语言,刻画了土家族春夏秋冬的劳作情况, 在乡民织锦、造纸、龙舟、婚嫁等充满人文风情的活动中,残雪消融,云天相连,万物更新。画面以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立体地诠释了生活于大山中的土家族古朴的生活。

张敏杰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作品创作中,其图式语言的构成或浪漫含蓄,或奔放抒意,呈现出鲜明的探索轨迹。多少年来,他不断尝试造型语言的表现性,锤炼出纯净厚重的隽永意境,进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应该说,张敏杰在他追求艺术境界的实验性作品中,无论是木版、丝网版、平版、铜版、油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在努力表现和追求创作语言上的个性,彰显内在的精神追求。他所描绘的画面细节从不拘泥于物象的表面,而体现出高度理性和沉着。从审美角度看,张敏杰的艺术追求是一种命运的静穆情怀,作品透过现象由表及里地呈现心灵与精神的交融,以实现其意境的表达和对人类命运的崇敬,进而实现天地间万物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编织心灵营造的大图景。张敏杰经历了人类史上最悲惨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从而留下了抹不去的肌体烙印,他以孤独的心灵,将艺术追求升华至颂扬人类生命理想恒久的光辉

张敏杰的艺术追求,是对人类命运主题永恒的追问。

 

20171126

 

编辑: p!nk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