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亚洲,如何重思毕加索?

日期:2025-03-26 09:54:55 来源:artnet资讯

艺闻 >在当下的亚洲,如何重思毕加索?

香 M+博物馆的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现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2025年3月15日至7月13日)无疑是香港三月艺术月中最为重磅的展览。这场筹备了数年的“对话”由M+与法国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共同组织,前所未有地将毕加索的绘画、雕塑和版画与现代和当代亚洲艺术直接对话,讨论跨文化、跨代际的权力动态、历史与政治合法性,以及如何在去西方中心艺术史叙事中呈现复数历史等复杂问题。

P_003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不过,这样的框架能否真正建立起毕加索与亚洲之间的有效“对话”?展览如何处理性别、权力、殖民历史以及深嵌于毕加索遗产中的白人至上主义等当代批判性话语?而这些对于今天的香港及亚洲,又是否重要、是否相关?

01
四个原型:
作为诠释策略与对话的渠道

展览并不是一场关于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以年代为顺序的回顾展,而是部署了一个围绕四个“艺术家原型”——“天才”、“局外人”、“魔法师”和“学徒”——的主题框架,将毕加索的60余件作品与约30位亚洲及亚裔艺术家的约130件作品交织、并置。

P_004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天才”单元不仅揭示了毕加索艺术禀赋的社会建构过程,更提出了对“天才”作为西方艺术史霸权性概念本身的批判性反思,细致剖析了毕加索如何积极参与自身神话的编织与传播。“局外人”则聚焦于毕加索对主流艺术规范的系统性颠覆——从对学院派艺术的摒弃,到蓝色时期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再到立体主义的革命性破裂,以及对“非西方文化,尤其是非洲艺术”形式语言的大规模挪用,这些实践共同构成了对既定视觉表征体系的根本性重组。
“魔法师”原型则探索毕加索如何将日常物品转化为具有魔幻力量的艺术表达,这一转化过程与亚洲当代艺术家如梁慧圭和冯国东对材料实验性介入产生共鸣,揭示了跨文化语境下物质转化实践的互文性。而“学徒”单元则颠覆了毕加索作为全知创造者的形象,强调其持续向前辈艺术家学习的姿态,并通过亚洲艺术家对毕加索遗产的创造性重构,形成世代延续的知识传递网络,使对话超越了时空的局限。

P_005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在展览实践中,这通过精心编排的并置与视觉对话得以呈现。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男子肖像》(1902-1903)与陈福善的《荣华富贵》(1969)并置展示,两者均在冷色调中捕捉了个体孤立与内省状态,构建了一种跨越西方现代主义与华裔香港自学艺术家间的对话空间。野口勇创作于日裔集中营经历后的黄铜雕塑《奇鸟》(1945/1971),与毕加索的《海边的人像》(1931)、《杂技演员》(1930)、范加的《对立》(2023)及顾德新的《B24》(1983)共同构成了对身体扭曲与创伤、暴力等的多声部探索。
展览的时间性对话在毕加索的反战杰作《朝鲜大屠杀》(1951)与藤原西蒙新委托创作《Who对Who对Who?(一场大屠杀的景象)》(2024)的互动中更为明确。藤原通过卡通角色“Who the Bær”对毕加索作品进行了当代重译,从而建立了一个从戈雅到毕加索再到21世纪“千禧世代”的艺术史对话链条,展现了创伤记忆的跨时代传递与重新语境化。

P_006巴勃罗·毕加索,《朝鲜大屠杀》,1951年,油彩木板,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 © Succession Picasso 2025,图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Adrien Didierjean
P_007藤原西蒙,《Who对Who对Who?(一场大屠杀的景象)》,2024年,塑胶彩、炭笔及粉彩布本,由施博尔画廊借出,尚待完成委约创作及收藏程序 © 藤原西蒙,图片:© Ludger Paffrath,图片由Esther Schipper提供

02
“对话”范式:
去殖民历史、权力与当代语境

毕加索虽从非欧文化汲取灵感(如非洲文化对《亚维农少女》(1907)的影响),但与亚洲艺术的直接接触有限。到20世纪晚期,一种隐性对话形成:毕加索的艺术向亚洲艺术家“发声”,亚洲艺术家则以创作回应。M+展览“毕加索:与亚洲对话”试图使这种长期隐含的单向交流变得显性,通过跨时空艺术作品的配对及策展来构建其联系与对比。
选择毕加索作为以亚洲为中心的对话展览的枢纽,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充满争议。并置式比较型的展览常存在一种质疑的声音:如此策展是否存在一种风险,即所有作品都只能在与影响力较大那一方的关系中被观看,从而剥夺了这些作品独立的文化语境?精心策展能否创造平等的论述空间?这种比较是视觉表面或美学形式的近似,抑或是有内在关联?黎清妍基于香港特殊社会背景的都市人物的画像《跌打医馆》(2012)等,与毕加索的《男子肖像》是否是同一种社会的“outsider/边缘人”?(《男子肖像》诞生于1902-1903年间的“蓝色时期”,当时的毕加索正在悼念好友卡洛斯·卡萨吉马斯,后者因谋杀拒绝他的女性未遂,而选择了自杀。)

P_008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毕加索的《圣心教堂》(1909-1910)与蔡国强的《火药画8-A5号》(1988)在图像上都用了破坏的手法在平面上重新表达空间,在“魔术师”原型上的关联则是以字面的方式解释给观众。无名画会的郑子燕、王爱和、石振宇的“蓝色调”肖像与毕加索早年的肖像画并置,不少并不熟悉艺术的观众在努力辨认其中毕加索的作品。在展览出版物《毕加索与亚洲对话》中,M+副总监郑道炼撰写了《为亚洲重塑毕加索》一文,以“致敬、关联、回响、批判、偏离”五种模式,补充说明了展览中毕加索与亚洲艺术家作品间的关系。

P_010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M+通过“原型”及并置式对话的策略是一种尝试——并非被动地接受毕加索,而是在质询并重新“利用”这个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这场展览在入口的首幅作品为曾梵志2011年创作的《毕加索》肖像,紧接着陈福善《荣华富贵》的大幅海报与毕加索的照片占据了一整面墙,毕加索显然并不是唯一主角,这种设计堪称大胆。更具批判性或修正性的回应包括:森村泰昌将自己植入西方经典作品(包括毕加索作品)的实践,便是一种反向的戏谑挪用——亚洲艺术家“殖民”西方经典以彰显自身存在的行动。

P_011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在以社会默认为男性编码的四个原型角色下,展览通过提供给女性与女性主义创作者的空间,对毕加索的厌女、施暴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新叙述与批判:周绿云以实验水墨山水表现女性情欲,廖逸君以《实验性关系》(2010年代)翻转两性权力;而在毕加索的三张最具代表性的女子画像对面,纳里尼·马拉尼的《女人的叙事诗》(2023)直击物化与性化的“缪斯”中的暴力与残酷真相。展览亦承认并回应了毕加索殖民时代的原始主义取向,强调了非西方艺术家(如林飞龙、陈福善)在塑造现代主义方面所具备的主体性。
郑道炼指出:“我不相信严格的二元对立。艺术家间的对话可能是精神上的,艺术跨越时间与文化持续对话。”他认为“强调吸收和混合性的力量,远比强调纯粹的在地原创性要强大”。M+总监华安雅补充:“我们致力于拓宽历史知识基础。艺术史由谁定义?全球其他地区的机构正致力于将既有经典扩展,甚至去中心化。”

P_012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03
重构艺术史的行动主体

在此语境下,M+尝试提供一种模式:“亚洲性”成为包容性概念,既吸纳前殖民历史,也将西方艺术史视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通过重新语境化与扩展叙事,纳入曾被边缘化的声音。亚洲博物馆不再是西方线性进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重构艺术史话语的实时行动主体。
毋庸置疑的是,毕加索的名字天然吸引着观众。即便在毕加索去世超过50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被全球观众所喜爱,而他多样的风格阶段也为不同艺术家提供了众多的联结点。通过借助毕加索的知名度,M+成功地将观众引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在欣赏西方经典的同时,也接触到他们可能并不熟悉的亚洲艺术家;在欣赏毕加索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了解到其创作中存在的性别和后殖民问题——自展览开幕以来短短数天内,展览已逾15,000名观众入场参观。这种策略性的“转介”使展览成为一个全面向的公共场域,实现了本地与全球、教育与批判、乃至博物馆营收与本地文化旅游之间的多重平衡

P_013M+的焦点导览在讲解毕加索《游泳者》

在M+博物馆二楼的明亮展厅中,斜阳透过落地窗洒进空间,窗外是维多利亚港波光粼粼的海面,与展厅内展出的毕加索“游泳者”(1956)雕塑形成奇妙的对话。几组观众聚精会神地聆听导览员解说雕塑背后的创作脉络。整个展厅内人头攒动,几乎是自M+开幕以来观众热情最高的展览,空间中充满了家长对孩子“看图说话”式地“这个像什么”的解释、争相在人像画作前拍照的队伍(以及工作人员频繁的“请不要触碰画作”的提示)、“原来这个是亚洲艺术家,不是毕加索画的”的恍然大悟......许多观众观看完展览,产生了比之前更多的好奇和发问。

P_014观众在本次展览的三张毕加索焦点女子肖像前排队打卡

正如华安雅所言,“M+更关注的是提出问题,以及如何提出(这些)问题”。这一展览或成为一面策展的“镜子”,反照出西方艺术典范被非西方视角观看时的复杂形象——一个依然光彩夺目却也充满裂隙的毕加索,其阴影仍然深重,但新的光线已经开始从缝隙中渗透。而对于亚洲,毕加索的漫长投影也终将逐渐淡出,新的基于跨文化及地方性的复数艺术史将由M+及更多的亚洲机构、本地生态共同编织。


*展览同期将进行李明维的大型沙画重现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的现场创作,并将于6月28日举行现场表演,与观众一起将创作完成的图像打乱模糊。


编辑: 郭溶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