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人”在香港艺术周的FOMO清单
日期:2025-04-03 11:24:45 来源:artnet资讯
艺闻
>一个“i人”在香港艺术周的FOMO清单
如 果说,世界各地围绕着艺博会展开的艺术周都是眩晕的(过多酒精、过少睡眠)、着急忙慌的(被FOMO的情绪笼罩,生怕错过每个展览)、漂浮的(在人挤人的活动small talk无限循环)、过度兴奋的(从线下到线上被漂亮的作品、人、环境图像所淹没)......香港在其中又有些许微妙的不同。上半周在潮湿的回南天中冒汗如雨爬上半山腰的亚洲协会,下半周又出了大馆的艺术家之夜,冒着暴雨严寒走下湿滑下坡前往Para Site在菲律宾酒吧的小型KTV,在热带难以预测的雨季气候中、在需要调用起超高强度超高续航的社交能量的艺术周,作为i人,辗转赶场的“续命秘诀”是茶餐厅的冻鸳鸯,而正如这个经典的奶茶+咖啡的香港饮品,香港的文化气质与香港艺术周也是这样:殖民地历史的当代投影、多地区文化的杂糅,本地街井生态、高度发达的资本与金融市场......所有的这些,都在沸腾与冰镇、萃取与融合之间搅动不休,最终好像冻鸳鸯一般令人越喝越口干舌燥却越一口接着一口欲罢不能。i人的艺术周行程首要优先级是讲座(相比seated dinner的社交强度要小多了),在每年一度的全球的专家汇聚香港的时刻,恨不得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去了解不同的视角下现在的世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再也没有更比M+的“与Han Nefkens对谈”令i人无比舒适疗愈的艺术周预热方式。19号的对谈中,作家安於(An Yu)朗读了她根据Han Nefkens的藏品——Korakrit Arunanondchai的影像创作“Songs For Dying”——作为灵感而写下的短篇故事“Burial Ground For A Pearl Oyster”。泰国艺术家的影像创作讲述了海龟的神话与泰国民主改革政治运动间穿梭的无形魂灵;而安於描述了她重访儿时玩耍的地方遇到小男孩并与他对话的故事。安於的故事与影像作品在显像的叙事层面毫不相关,但它们却隐秘地互为呼应。Han Nefkens基金会的新书《The Joy of Sharing》邀请了25位作家,基于基金会过去25年内的影像创作收藏进行创作并集结成册。正如安於在故事里描述的,她在与小男孩对话间觉得,“传声筒”的另一头呼啸的风声像是大海的声音一般,并或许通过砂石、地面、陆地最终真的连向大海,伴随着安於娓娓道来的声线与M+会馆外的维港海景,这个美好又带点忧伤的小故事使大家的情绪与感受彼此相连——这何尝不是一种“天涯共此时”。TAF艺术基金会(Tonato Art Foundation)艺术总监翁笑雨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的“浪潮回声: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再发现”中,分享了当代尤其是与她同代的海外、离散华人女性艺术家的身份与创作。她指出,这一代的离散华人女性艺术家有很鲜明的“社群工作方式”的特质,与巴黎塞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所分享的20世纪中后期旅居法国的华人女性艺术家研究有不同的创作方式与网络。TAF也组织了刘慧德(Heidi Lau)和Lotus L. Kang的对话活动,这两位艺术家将个人经历与所选材料相连,将身份视为流动变化的概念,在香港的语境下有特殊的启示意义。我在和在香港巴塞尔上刚认识的专做女性艺术家的纽约画廊主Christine Berry(Berry Campbell画廊)讨论刘慧德的时候说到,“从学界到市场,如今对女性艺术家的关注与梳理越来越多,令人欣慰”,她的回应是“这件事情本该是早就理所当然地发生在历史中,艺术史上这么漫长的对女性艺术家的视而不见才是‘unnatural’的”。UBS瑞银集团于香港办公室内展示的藏品:麦影彤二《美好家园:风水画(土)1》,2021年UBS瑞银集团的午餐会邀请了郭培和谭光辉,就他们最新由UBS委任共创的瓷器高定礼服雕塑进行分享。午餐会也同时举行了UBS位于IFC写字楼内的办公室藏品导览。UBS艺术收藏是全球最重要的企业当代艺术收藏之一,目前拥有超过四万件作品,包括绘画、纸本作品、摄影、雕塑、影像和装置艺术,涵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知名艺术家及新兴人才,例如李昢、Danh Vo、Rashid Johnson等。UBS也定期委任艺术家进行场域特定的创作,支持多个艺术博览会。艺术周期间,UBS与Art Basel的logo的广告招牌布满了城中,但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了解企业艺术收藏与赞助背后的细节与其中的具体内容。在欧洲艺术展会中参观古堡庄园的私人收藏,拜访日本、韩国等企业家的从建筑到藏品都一流的私立机构,又与在香港的金融机构中开启艺术周的感受不同——中环52楼层高似乎代表了顶尖的精英视角,同时又在这个系统里从艺术家生态到机构、市场的每个层面都提供支持——这么远,又这么近。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大型个人回顾展览刚刚从东京森美术馆旅展至台湾富邦美术馆开放,豪瑟沃斯香港空间在三月呈现的布尔乔亚个展“软景”中不仅涵盖了机构展览中的部分同系列作品(“螺旋”系列),更呈现了非常难得一见的“小型蜘蛛”(《蜘蛛》,2000,蜘蛛下方的大型鸵鸟蛋象征着母职的沉重责任)、“乳房”(1991年,铸造于2005,作品由一排乳房造型的浮雕组成,水线从乳头流出构成喷泉)、“父亲与三个儿子”(2006年,画面由红色调的一条大蛇与环绕的两条小蛇的曲线构成)。在香港巴塞尔期间进行这样的空间展览,除了再一次地印证了豪瑟沃斯作为顶尖画廊的实力与视野之外,更难得的是也从策展、展览项目中体现了对亚洲的重视程度。每年香港巴塞尔期间,PHD Group的空间都会带来奇妙的体验——开放时间延长至夜晚,展会后疲惫的大家来到居民楼的顶层和天台构成的“非典型空间”,像探险一般地投入沉浸式展览带来的另类叙事,逃离现实。本次展出的大坂的艺术家笹冈由梨子(Sasaoka Yuriko)的作品《Animale》是一件超现实、沉浸式的影像装置,艺术家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灵感,例如曾在二战中服役的叙利亚棕熊佛伊泰克,以及苏联太空狗莱卡,透过劳动、依赖和社会叙事的视角,探讨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何子彦无疑是这个艺术季的明星——M+幕墙全新委任作品《戏夜寻谜》于艺术周期间在维港的夜空中闪闪发亮,而画廊空间内的展览“三界:怪物,鸦片,时间”则展出艺术家新近创作的三组电影及影像装置系列:“百鬼夜行”(2021)、《O代表鸦片》(2023),以及一系列超过四十件“时计”作品(2023),借用将世界一分为三的世界观,以天、地、人三界的结构在马凌画廊的三层展览空间中展开叙事,将“与日本帝国主义历史相联系的妖怪文化”、“鸦片交易的历史”,以及“通过特定形式表现的时间概念”这三种尝试在马凌湾仔错落的空间中编织到一起。每年艺术周最令人期待的Rave永远都来自Empty。画廊主郑成然对声音艺术常年报以浓厚的兴趣与极致的追求,在与白盒子相对的“黑盒子”画廊空间中长期支持过程导向的数字文化、未来媒体、边缘性媒介等跨领域先锋实验。在画廊的展览现场中,Empty呈现了作曲家、视觉艺术家Charlemagne Palestine的钢琴与电子乐独奏表演,而29号的锐舞派对(也是Empty画廊成立十周年派对)则邀请了Sunik Kim、Migtlel Cisne、Matagenix等业内知名音乐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忙碌的艺术周里最佳的“Ending方式”,就算是第二天要继续在展会最后一日工作及撤展的画廊人,也舍不得在凌晨破晓前离开。大馆的艺术家之夜每年都是最受欢迎、最多预约的活动,今年的邀请函依然非常稀缺,而大馆带来的全方位活动体验也已成为大馆乃至香港艺术周的一个“文化名片”。33EMYBW、易世界DJ、陆明龙、西西·卡普兰的现场演出声音实验与数字艺术的联合,呈现展现了大馆在数字艺术及跨学科探索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对年轻化群体及时下诸事发生的回应。在现场演出之间,于夜色中穿梭于人群熙熙攘攘的庭院内,再去展厅内观看大馆同期的三位女性艺术家展览——“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胡晓媛:异路”以及“梅芙·布伦南:物方志”——又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本年度的Para Site与Art Review联合举办的Brunch在Para Site目前在展的“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的现场展开。策展人向在荣以电影《春光乍泄》作为线索,讨论了超越了现成系统固有的二元分野的艺术实践,以及意料之外的“配对或错配”,并以易经中“人体九窍”作为隐喻,呈现复杂迷人而隐喻重重的空间。在Brunch的现场表演中Mimian Hsu & Inti Guerrero在展览作品之间游弋,热情地跳着探戈,楼下艺术家Ming Wong对《春光乍泄》选段的影像倒置再处理,并在半透明幕布后进行道具表演及配音。这也是对于i人的艺术周体验的绝佳比喻: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