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
意大利时间4月21日,正值当地复活节假期,按照习俗人们要去聚会和远足。然而,当走进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时,却发现有很多意大利观众在欣赏来自中国的展览。当天,“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闭幕,很多观众希望亲身感受中国画的独特意境。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资助项目,该展览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中国国家画院、意大利罗马市文化局、帕拉博览会特别机构、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展览于3月14日开幕,举办期间得到意大利媒体与学术界的深度关注和高度认可。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意大利艺术学者进行交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率领艺术家代表团专程赶到罗马,他在闭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是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而精心策划的文化贺礼,展出了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以水墨为媒、以丹青为桥,向意大利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从苍茫山水到灵动花鸟,从人物气韵到哲学意境,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也传递着两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深情厚谊。他希望意大利观众通过水墨线条读懂东方哲思,通过展览架构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在他看来,这种理解正是两国友谊最生动的注脚。



观众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表示,今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5周年,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中国国家画院携带55位中国艺术家的佳作来到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生机盎然的世界”美术展,这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国画创作和研究机构,汇聚了最优秀的中国画艺术家。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不断加大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力度,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国家画院代表团此次组织著名艺术家来到罗马,和罗马绘画界的精英们进行交流。我相信通过这次艺术交汇与思想碰撞,一定能够促进中意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也一定能够促进中意两国的友好发展。”张凌霄说。
“东西方艺术表达的巨大差异,有时难免让不熟悉中国画的观众产生某种困惑。事实上,中国艺术从来不满足于描绘眼前所见的世界,绝不追求形似,山川与花鸟,不过是外在物质世界在心灵中的某种示现;笔墨与色彩,只是但丁乘坐的小舟,用以到达艺术的彼岸。”展厅入口处,张贴着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撰写的前言,很多观众驻足凝视,以求从中获取理解中国画的“钥匙”。
此外,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董雷结合展览进行了专题讲座,在介绍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交往历史的同时,通过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引入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守正创新、继承开拓的生动面貌,使意大利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绘画,了解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多样状态和艺术家的实践探索。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专职画家孙震生在展厅就具体作品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展览落幕了,文化交流还在继续。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代表团马不停蹄地赶赴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及国家现当代博物馆调研,就下一步开展艺术交流合作进行了会谈。紧接着,代表团飞至法国,访问法兰西学院,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洛朗·珀蒂吉尔,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迪埃·贝奈姆进行深入交流,就举办经典作品展览、互聘专家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商讨。访问团还到访法国巴黎大皇宫,与大皇宫国际事务主管朱丽叶·阿芒德、展览部主管芭芭拉·科尔进行工作会谈,并就合作举办展览、出版、收藏等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洛朗·珀蒂吉尔等进行会谈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事务主管朱丽叶·阿芒德等进行会谈
“中国国家画院自建院至今,其职责使命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与创新。另外,中国国家画院在继承本民族艺术的同时,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能够吸收对我们有意义的国外艺术。”刘万鸣谈到开展国际交流的意义时说,西方艺术与中国绘画不存在碰撞,更不能机械地按照写实与写意来区分,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两种绘画的内在精神气质,其中更多是相融和共通。他表示,开展国际交流有利于创作者丰富知识结构、提升认知高度、增加专业厚度,进而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对画家未来发展的要求。
意大利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画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加布里埃莱·西蒙吉尼:
展览中有两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古木狸影》,艺术家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磅礴的生命力,体现了极强的艺术张力。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生长的、动态的,作者的技法非常精准和精妙,而且极富诗意,这不仅是对生物简单的外在描绘,更是精神层面的体现,能够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另一件《鹰笛》使用了非常传统的手法,但在造型上进行了变形处理,使画面呈现如同一阵风一样充满了力量感,表现形式非常现代。中国传统水墨画对于意大利观众而言是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非常陌生。因此这次展览是意大利观众了解中国非常好的契机。
如今,意大利艺术界有两种派别,一种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另外一种则是在技术和观念上进行创新。很多当代艺术家不再相信传统技法,而是认为需要借助崭新的思维、技术甚至是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我前后参观了3次该展览,看到很多年轻人被这些作品所吸引,并受到启发。作品中的精妙笔触和诗意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给予他们很大的冲击力。这些作品给予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看到传统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传统的潜力。这次展览对中意文化艺术交流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博尔盖塞美术馆副馆长露西娅·卡尔左娜:
我曾在一次修复工作中与中国画结缘,画中描绘的是一些生活场景,有山水风光和人物,我当时就发现画中有多样性的变化,这种多样性非常吸引人。西方的传统艺术也有类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雕塑,也可以看到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去复制它们,每一次复制都是对传统的重新演绎,都会带来新的一面。
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如何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绘画,他们的观察和表现非常细腻,没有一个笔触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看似的偶然和无意识都是在艺术家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展览中的人物画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人物形象非常传神,能够从动作姿态甚至眼神中看出他们真的有生命力。其中《小夜曲》描绘了一位塔吉克族少女形象,不仅人物刻画细腻严谨、活灵活现,而且从质感上也让人眼前一亮。当我近距离观察的时候,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像一幅织物,这种绘画技法上的创新能够创造出一个非常真实的另一种材质的质感。
展览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山水画中的多种色彩使得作品非常有活力和新意,打破了我对中国画的既定印象,而且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

著名画家劳拉·巴巴里尼:
我认为此次展出作品质量很好、水平很高。在所有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山水画,独特的水墨技法赋予山水画非常丰富的层次和变化,既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能反映自然界中的微妙细节。这和西方绘画有很大区别,中国山水画并不是照相式地对大自然风景的摹写,而是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把人内心的精神世界投射出来,这种人文情怀和思考使得这一东方艺术具备非常大的张力,让我备受触动。
尽管山水画艺术家都在描绘自然中的山、石和树木,但是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他们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不同的笔法处理以及细节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反映出艺术家不一样的情怀和理想。
对于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画作的西方观众而言,理解中国画中传递出的精神层面的信息并不困难。但是,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的话,观众可能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能够对中国人文思想从古至今的演变进行解读,让观众有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将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而不仅仅停留在构图、色彩这一浅层的理解上。

罗马美术学院前副院长、中欧艺术基金会副主席保罗·劳迪萨:
我参与了整个展览的布展过程,当这些作品逐一拆封并呈现在面前时,我的感受是眼前一亮,看完所有作品,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多次去中国办展,对中国艺术有一定了解,但能够一次性看到这么多顶尖画家的作品,还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一集体展览能够向意大利展示中国当代的、代表性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体现了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展览的名字叫“生机盎然的世界”,我理解这是借对大自然的描绘来反映艺术家的心境,我不仅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的精神追求。我还从画作中看到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但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模仿,而是带着传统的经验向新的未来进行探索,进而找到新的当代艺术实践的道路。